“以前除了家里的几亩田就没有别的收入了,现在一个月能挣2000元钱,老汉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活,也被公司安排做了门卫,一个月也能挣1000元了。虽然也不算多,起码够给儿子买药了。”50岁的田玉花熟练地踩着缝纫机,身边摞着一米来高的环保袋。这是她一上午的劳动成果。
工作中的田玉花 张舒萱/摄
五年前,田玉花唯一的儿子去了外省打工,因为在煤矿中呆的时间过久,不幸患上了矽肺病,每个月巨额的医药费成了家里的巨大负担。“没有抱怨过,也不觉得是负担,就是心疼儿子糟了这么大的罪,我和老汉以前也给儿子攒了点娶媳妇的钱,现在就都拿出来给儿子治病。钱可以再挣,病耽误不得呀,好在儿子的病情好转一些了。”田玉花无奈地说,眼神里充满了对儿子病情的担忧。
少了劳动力,多了支出,原本不错的家庭很快陷入贫穷。家中几亩薄田,养活不了一家人,更无法支付儿子的医药费。一筹莫展下,田玉花只得去了村里的一家纺织品加工公司,由于不会纺织技术,她只能做做环保袋。“我已经很满足了,虽然工资没有其他纺织技术好的姐妹们多,但好在这公司就在我们村里,我既能挣钱,也不耽误照顾老汉和儿子,正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田玉花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地里的活虽然做完了,可是村里有了这个‘扶贫车间’,我和媳妇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呢。”田玉花的丈夫满心欢喜。
田玉花刚刚完成的环保袋 张舒萱/摄
田玉花口中的“扶贫车间”,是临潭县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就业的扶贫新举措。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让愿意做事的贫困户,都有事可做,是无数个“田玉花”所期盼的。以田玉花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为例,它确定了适合家庭妇女的运营模式:闲时在车间工作,忙时可将工作带回家。闲余劳动力是农村发展的优势,但妇女走不出去是影响家庭收入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无疑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就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稳定、脱贫增收”有效途径,“扶贫车间”为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只能短期见效不能长远脱贫致富的难题。在这绿茵如海,广袤无垠的甘南,我们仿佛看到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正在实现。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张舒萱;指导老师吴义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