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日期: 2019-10-25 21:10:37 点击:
 

    导读:2019年7月2日,记者作为本次西北角河西线的一员,提前开始了本次接力采访活动,独自前往定西市通渭县蒲岔湾村,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对驻村干部扶贫工作的采访。

 
在当地,有这么一句话:中国的贫困看甘肃,甘肃的贫困看定西,定西的贫困看通渭,通渭的贫困看榜罗镇和第三铺乡,这里,是中国最贫困的乡镇之一。选择蒲岔湾村进行采访报道就是因为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很有代表性这里的扶贫进程也是全国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行路难
 
蒲岔湾村位于定西市通渭县第三铺乡,去蒲岔湾村的路并不好走。
 
从甘肃的省会——兰州市,到通渭县有189公里,随着兰州到通渭县动车的建成,兰州到通渭的通勤时间只需五十几分钟,是的,从省会城市到全省的贫困县的路程只有不到一个小时。记者到达通渭县城的时候,正值中午,炎热的天气让人不想动一下。
 
打听过后,记者才知道,通渭县城到第三铺乡或其他乡镇的班车并不多,在当地人的指点下,记者终于找到了位于县城建设银行的门口坐车地点,在等待了半小时之后,班车载着满满一车人出发了。
 
 图片1.png
 
 通渭县城去乡镇的车
 
大约半小时车程,县城班车到达第三铺乡后,往后去村子的路程就只能靠个人的车辆或其他交通工具解决了。驻村干部徐东庆对于这段路记忆犹新,他记得第一次去村上时,是村主任骑着摩托车带他去的,半路上摩托车坏了,两个人就推着摩托车走了好长一截山路,等到村委会的时候,汗水和泥土已经混杂在了一起,徐东庆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灰头土脸的,身上全是土”,从第三铺乡去蒲岔湾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在乡上,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刚在乡上开完会的蒲岔湾村扶贫的工作人员们。
 
“为了来回工作方便,我们一起众筹买了辆面包车”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杨述栋说道,这辆七座的面包车于年初购买,由扶贫工作者们开会决定自费购买,每个工作人员均摊下来也是上万元的一笔开销,这相对于他们几千块钱的工资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且每个月的油钱也得自己平摊。“每个月油钱一个人大概得120元”石队长说,对于扶贫工作人员来讲,面包车大大缓解了工作交通的难题,去乡上或者县城车辆不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没买这辆车之前,两委一队的所有工作人员只有两辆汽车可以使用,且都是私有车辆。一辆是蒲岔湾村党支部书记苏映春的电动汽车,每次开到村委会都得充好半天的电,像极了狂奔过后气喘吁吁的老牛;一辆是驻村干部陈振龙的汽车,像极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夜归人;村委会主任苏国英一般都会自己骑摩托车来村委会,这辆摩托车因为实在是破旧不堪,在饭后大伙间或会来观摩一番,看着这辆惨不忍睹的摩托车总会给大家带来一片笑声。
 
坐在去蒲岔湾村的车上,第一次去的人通常都会被吓得不敢睁眼看窗外。盘山的公路蜿蜒陡峭,大部分路一侧靠着大山,另一侧则是悬崖峭壁,有的弯道经常是拐过去之后才能看见下一段路的样子,有的路坡度陡峻的像是在坐过山车,在这样的路上行驶大概半小时后,目的地蒲岔湾村,终于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之中。
二、驻村干部是谁?
 
“我是2017年9月6日来到这里的。”说话的是派驻蒲岔湾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石承龙,边说着,石承龙还拿出了兰石集团当时下发的派驻帮扶文件。作为兰石集团产品工艺设计的中级工程师,石承龙已经在蒲岔湾村驻村工作了近两年,在蒲岔湾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里,大部分成员都来自兰石集团。
图片2.png
 
工作中的石承龙
兰石集团的派驻帮扶活动已经持续了7年,从2012年开始,甘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双联”帮扶工作作为甘肃省的重点企业,兰石集团将帮扶工作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在兰石国企组织部、省扶贫办下发的扶贫任务里,兰石集团精准帮扶的地区正是通渭地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兰石集团发挥企业扶贫的优势,从基础设施建设、智力帮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现如今,兰石集团的帮扶工作已经形成常态化。
 
当然,常态化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对于选派人员的要求有所降低,“我们选择驻村的干部首先肯定得是老党员,其次年龄上也有限制,大致是在30到40之间,选的都是能耐下性子踏实扶贫的人”,帮扶队队员金治国说到,作为一个六岁孩子的爸爸,他来到这里已经三个月了。
 
提到兰石集团对于帮扶提供的具体支持时,石承龙队长如数家珍般,一件一件讲述着,譬如他17年下旬申请彩钢板建设暖棚帮扶农户养牛,17年12月集团就给村里捐赠了880平方米的彩钢板;再譬如18年6月中旬,兰石集团给蒲岔湾村捐赠了两台四轮拖拉机,两台手扶拖拉机,以及相配套的翻转犁、覆膜机和旋耕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很多。
 
帮扶工作队里除了兰石集团的帮扶干部,还有来自金昌市的帮扶干部。19年5月,金昌市根据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开发办《通知》要求,从金昌市市直部门和金川区选派100名干部赴宕昌通渭驻村帮扶杨述栋作为蒲岔湾村唯一的金昌市选派干部一直驻村工作至今。“两个月了就回家了一次。”尽管杨述栋是帮扶工作队年龄最小的队员,但他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紧张的工作中,一直和其他队员工作在扶贫最前线。
 
除了派驻的帮扶工作队,在蒲岔湾村进行扶贫工作的还有中共第三铺乡蒲岔湾村支部委员会村支部第三铺乡蒲岔湾村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本地居民。“算上今年,我担任村干部已经整整30年了”蒲岔湾村党支部书记苏映春掰着手指头讲到,苏书记在积贫积弱的故土一直坚守并奋斗着,他了解这里的所有情况,村上每家每户谁家后生去哪里打工、谁家还没脱贫他都稔熟于胸
图片3.png
 
蒲岔湾村党支部书记苏映春
因为经济的制约,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务工挣钱,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村委会的文书苏润强就是留在村里为数不多的一个年轻人。润强今年24岁,和其他村里的年轻人一样,他在17、18岁就开始出去出去务工,这些年他辗转于新疆、甘肃、青海,最后决定回到故乡,帮助家乡实现脱贫大计,今年,润强的儿子也已经降生了,润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图片4.png
 
苏润强抱着孩子在牛棚喂料
在两委一队的工作队伍里,驻村干部贾宝鹏是唯一的女性。贾宝鹏是土生土长的通渭人,大学毕业之后就回到村里工作,因为家在通渭县城的缘故,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初来乍到的贾宝鹏面对的是上班基本上吃住在村子,一忙就是一整天,“原来的老村址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地方又小又简陋,也没有学习的地方”,工作的环境简陋再加上个人内敛的性格,这让她融入到队伍中确实花了一段时间。
 
“现在我已经习惯了,也适应了”贾宝鹏说这话的时候露出了笑容。确实,经过兰石集团的帮扶,新的村委会坐落于蒲岔湾村小学的旁边,更是在18年10月,兰石集团又出资15万元,帮村里建设起了一间6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腼腆的贾宝鹏和大家的交流也变得多了起来。已为人母的贾宝鹏,去年转成了正式编制,对于这份工作,贾宝鹏的感慨并不多,对于记者的提问,她只是笑着说:喜欢。
图片5.png
 
贾宝鹏工作照
原来最穷的蒲岔湾村在今年的考核中拿到了全乡前三的名次,或许,这就是对两委一队所有工作人员眼下工作最大的肯定。
 
三、治贫先治愚
 
“活不得活,死不得死”说这话的是下庄社的一个老太太,她在去年已经过世了。石队长说在他近两年的扶贫工作中,这位老太太给他带来的触动尤为深刻,他记得第一次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入户调查的时候,这位老人家坐在门槛上,见到石队长他们一行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
 
蒲岔湾村的贫困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根深蒂固的,这也为脱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从自然因素来看,帮扶工作队石承龙在调研报告中写道:蒲岔湾村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且距离镇区中心较远,生活必需品进入成本较高,剩余农产品运出成本较高,且销售途径闭塞,暂时无法形成销售链,严重阻碍当地农业和养殖业发展。除了村上有班车以外,四社均无固定的通勤车,村上的班车也仅一天发车一次,地形地理严重制约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村民们的生活。
 
比起自然条件的恶劣,更加难以改变的是村民们的观念上的僵化。“免费给大家铺设地膜,可村民们不铺,要干部们到场督促勉强上,”说这话的时候,石队长无奈的笑了笑。如何根治思想上的穷根成为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贫困问题。群众不愿意接受新知识,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意识十分淡薄。很多村民甚至不愿意脱贫,究其原因是一旦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就没法享受各精准扶贫政策,石队长说:“这么想是不对的,脱贫不是脱政策,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让大家富起来”。
 
记者在跟随工作人员入户检查的时候,还见到了一件事情,一对老两口睡在破旧的老屋里,而易地搬迁盖的新房子就在危房的正对面,不到五米。你很难想象他们为什么宁愿住在危房里,也不住在新修的房子里。
图片6.png
蒲岔湾村一瞥
 
除了地理因素和思想观念层面的原因,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个别村户因家庭成员生病或上学重返贫困,这都严重制约着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扶贫先扶智
 
走进蒲岔湾村小学,孩子们正端坐在一间间教室内,等待着老师。校内现在一共13名学生,总共四名老师,六个年级的教学来讲,老师明显是不够的。走进教室,各方力量捐赠的投影仪器看起来都落了灰,设备空空成为摆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按照现有的教学规模,这些设备没法发挥作用。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合班授课,总共三个孩子坐在空荡的教室,桌子上摆着一本陈旧的语文课本。
图片7.png
孩子们在上课
 
在学校内还有低龄儿童的娱乐仪器,“我们还想办一个幼儿园的,只是没有幼儿教师”,校长不无焦虑的说道。没有老师就办不起幼儿园,村子里的学前教育儿童就只能到附近乡镇上幼儿园,小学毕业之后再去乡上上初中,教育上的不均衡使得蒲岔湾村的孩子要付出比之他人数倍的努力,才能考上大学。
图片8.png
孩子们的课余时间
 
在入户走访中,村户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在外务工,去的省份大部分是新疆、青海、甘肃,具体原因则是这些地方对于工作的硬性要求普遍较低,但相应的,工资也相对较低,提高当地青年技能水平变成了当务之急。
 
针对教育这一块,技能就业帮扶就显得极为重要。兰石集团作为对口帮扶国企,利用拥有国家重点技校—兰石技工学校、甘肃兰州装备制造技师学院等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帮扶推进“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帮扶工作,使越来越多当地贫困家庭学生多了一条稳定的脱贫道路。
    
五、工作最前线:入户走访
 
蒲岔湾村下辖四社,分别是上庄社,下庄社、孙家曲社和滩来湾社全村共计184户8412018年经动态调整统计中未脱贫人口48户242人,贫困发生率为28.7%。
 
2019年5月,第三铺乡人民政府下发了《第三铺乡脱贫攻坚固强补弱“六查六清四提升”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各村接下来几个月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了切实保证在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委一队的工作人员对每户人家都进行了入户走访,在这个文件下发之前,入户走访已经是扶贫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石队长说:“我们每个月都会走访一遍贫困户”,常态化的摸排是政策罗落实检验的一个重要步骤,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记者有幸和两委一队的同志一同进行了一次入户走访。工作人员共分为三个队伍对四个社进行走访,记者所在的队伍走访了孙家曲社和滩来湾社。
 
前往孙曲社的路相对还好走,尽管在沙路上一路颠簸,但对于习惯了这些路的队员们来讲,并不是很难开,一路上都是石队长开车,他自己调侃说自己俨然是专职司机,只不过没有工资。这次走访主要是针对除五保户、已脱贫户之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访范围一下就缩小了很多,尽管如此,这两个社还是要走10户人家。
图片9.png
帮扶干部去入户的路上
 
前往农户家里,留守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在外务工。老人们看到扶贫干部总是显得很热情,把一行人迎到屋子里后,就张罗着泡当地最爱喝的罐罐茶,然后把烟、馍馍都准备拿出来,他们古朴的脸上笑容一下荡了开来,这时候扶贫干部们都要赶忙推辞开来。因为大部分农户只有中午吃饭才在家,所以入户的时间也大都选在这个时间点附近,扶贫干部们又要赶忙推辞开吃饭的邀请。
 
在走访过程中,苏书记说:“把很头疼变为不头疼”,对于一个做了三十年村干部的老书记来讲,这些贫困户的情况他都稔熟于胸,他们的变化他也看在眼里,他坚信脱贫在政策的引领下是一定会实现的。
 
就在路途中,一行人遇见了一个务农归来的老农民,石队长放慢了车速,和苏书记,三个人在路边攀谈了起来。了解到老农民说他家自来水入户管子缺了一段的问题,孙书记当即就打了电话,解决了问题,“晚上下政策,白天就落实”,苏书记不无骄傲地说到。
图片10.png
帮扶干部和向村民询问
 
如果说去孙家曲社的路还相对好走的话,去滩来湾社的路简直就是困难重重,杨述栋回忆,有一次下乡回来晚了,天都黑了,因为道路崎岖和陡峭,只能回老乡家里借了手电筒才慢慢走回来。入户调查有专门的表格,表格的内容细致入微,甚至包括家里的孩子在哪里务工,家里养了什么作物,什么时候卖的之类的,可以说是不错过农户的任何有效信息。去农户家里采访还面临着被狗咬的风险,有的农户家的狗栓的绳子过长,连石队长都说:要了解户上的狗,要不有时候要吃亏。
  
  这样的走访一般一个队伍要一天才能全部完成。
 
 
六、如何实现脱贫?
 
从产业扶持的角度来讲,蒲岔湾村近年来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和劳务输出“三权”分置推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
 
蒲岔湾村在2018年提出了示范点种植,经过土地流转,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大力扶持金银花种植。在蒲湾村流转42.5亩土地开展金银花种植示范点,带动全村农户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
 
金银花二等的市面价格一斤七块,一等的一斤十块,因为成活率高产值大等特点,成为了扶贫干部发掘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家伙很大的一部分心血就铺在了金银花上,苏书记更是每天早上都要去看看金银花,大家伙还固定每月去给金银花田除草。
图片11.png
帮扶干部们在地里除草
 
政府还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譬如肉牛养殖,政府会无偿给农户捐赠品种为西门塔尔的牛,这种品种生存率高,肉用性能较好,配合着给群众印发的种养殖技术手册,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户能够获得收益。
 
在兰石集团的帮扶下,村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有专人管理,既能服务本村村民,还能出租给周边村民使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当地政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群众收入,并按照一户一策的精准脱贫计划,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拔掉穷根。在走访过程中,有的农户还正在给自己的新房子装修,彻底摆脱了老旧房屋的危险和破败,切实保障群众安全住房。
 
“农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是一条普遍得到证实的历史经验,也是近年来贫困地区取得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蒲岔湾村认识到并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一直致力于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指导村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上党课”赠送党建知识和支部工作手册形式来加强党员长期性的教育,因势利导进行输氧式造血提高村民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贫困群众自己有迫切致富的志向,提升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
 
七、尾声
 
驻村干部不易,工作不容易的背后则是生活不容易。石队长记得2017年上半年的时候,村里负责做饭的阿姨突然不干了,三个月之后他们才找到新的阿姨来做饭,那段时间恰好是工作最繁忙的阶段,石队长和他的队员们吃住都在村委会,一连吃了三个月的泡面,提起那段日子,石队长一直在摆手,“现在看见方便面就恶心”。
 
在记者离开蒲岔湾村的时候,临近黄昏,石队长的儿子因为发烧住进了儿童医院,石队长只能通过电话和妻子紧张的交流着,队员杨述栋忙碌着工作依然没有近期内回家的打算,干了三十年的苏书记点起了一支烟,看着眼前宁静的村庄沉默不语。
 
扶贫的干部们用青春和热情为中国这项百年大计默默耕耘,汪洋曾说: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是的,这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在各自家庭的牵挂中孤身前来,在中国最薄弱的地方绽放最灿烂的光彩。
 图片12.png
蒲岔湾村两委一队工作人员合影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8级研究生;指导教师韩亮教授、张华老师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图片新闻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8.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9. ·琵鹭救援记
  10. ·半个多世纪,上台是演员,下地是农民——记方秀
推荐内容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最近更新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