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当巴和她的草原艺术馆

日期: 2019-10-13 18:37:58 点击:
 

    你所想象的美术馆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世界知名博物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心?还是在大名鼎鼎的艺术街区?在桑科草原上有这样一家美术馆:以蓝天为幕,与草木相接,它免费向所有去那里的游客开放,所有藏品皆与草原有关。

    7月10日,夏河的天空经过昨晚的雨水洗礼,一碧如洗。上午9点的阳光还不灼热,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桑科草原的深处。

车停下来的尽头是一所牧家乐:红砖搭起来的墙壁,木制的平方屋顶,水泥铺就的地面,房屋呈“U”字形面对着我们,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花坛。红色砖房的右侧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正东向西美术馆。蓝天、白云、绿草,处于其间的红色铁皮美术馆格外显眼。
图片1.png
正东向西美术馆外观图 曹洁/摄
牧家乐的主人是女藏民当巴:三十多岁,长长的头发被盘在脑后,皮肤偏黑,还有太阳晒出的红斑。身穿褐色的藏袍,头戴米白色的遮阳帽,但一双杏眼格外清澈。
图片2.png 
当巴照片 曹洁/摄
 
“骑马吗?可以去骑马。”当巴与司机打完招呼后以为我们是来观光草原的游客。
 
美术馆在木制的板房搭建起来的二楼,一楼是为游客提供的面向草原的住宿房间。说是美术馆,实际上空间再小不过了:十几米左右的走廊过道而已。过道两旁摆放着十几幅有关藏族风景人物的油画。雪地里的藏民,头戴红布的藏族男人肖像,恬静的藏族少女,草原上的牦牛……这些独特的藏族风景都入了画中。画廊的靠墙两侧分布着白色的或棕色的藤制的桌椅,供人休息。
图片3.png
 
正东向西美术馆内部图 曹洁/摄
“这是您家开的美术馆吗?画的可真好看!”当我们对当巴发出赞叹之声时,当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是我们和别人合开的,不是我画的。”
 
当巴家世代以放牦牛为生,从前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骑马驱赶牦牛,一年到头希望将牦牛卖个好价钱。随着甘南旅游的发展,在司机帮助拉客的机遇下,当巴家的牧家乐逐渐发展起来。“阿姨您家的房子好像比去年又变得漂亮了。”“啊,对的,今年又粉刷了一次。”当巴一边打水,一边回忆起最初开办牧家乐的情景:“2007开始办牧家乐,别看现在有这么多间的房子,当时只有土炕,后来一间一间的房子才慢慢建起来。”从单纯地养牦牛到牧家乐的开办,再到如今建立一个小的美术馆,当巴家不仅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居住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
 
“这个馆是前两年建的,画是画家孙正东画的,他每年都会来一次桑科草原,今年有事就没有来。”就在我们误以为画是当巴的教师丈夫画的时候,当巴连连摇头,谈及正东向西美术馆时,她强调她的合伙人是孙正东画家。画家孙正东提供画,当巴负责建好美术馆。
 
甘南旅游业的发展使桑科草原上很多的藏族牧民发展起来了牧家乐。骑马、草原足球、品尝藏族特色食物等项目几乎在草原上的牧家乐里都能体现,而在这千篇一律的牧家乐中,当巴牧家乐的美术馆最为独特。
 
画家孙正东是当巴的合伙人,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和当巴合作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作品基本一半都取材于甘南,我希望我的作品源于草原也可也归于草原。我希望我的美术馆可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藏民俗文化,在这里可亲近藏民真实的生活,清晨可以看到藏女挤牦牛奶,傍晚可以跟着藏女赶牛羊。这里风光更加秀丽,我打造了桑科唯独的草原深度游。美术馆其实就是一个画廊,一个供游人休闲的场所,与城市里那些清高寡众的美术馆不同的是接地气,作品源于这里就让它归于这里。在二楼的平台上可以观赏壮美的落日和广阔的草原,这也是圆我的甘南情结。”
 
当巴没有多少文化,不会画画,比起邻居连汉语都不会说的情况,当巴至少是个“汉藏语小翻译”,但也并没有想到建一个美术馆,当巴最初只想建牧家乐,是画家孙正东的提议以及出资才有今天的正东向西美术馆。
 
我们最初认为当巴建美术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但当巴说美术馆建好了之后游客并没有增加多少,也不指望用这个来提高收入,美术馆是免费开放的。提及她的合伙人孙正东,当巴像谈及一个老朋友。正东向西美术馆的画廊里也有画家孙正东为当巴画的肖像画:当巴一脸微笑,围着橘色的围巾,左耳带着金色的长条耳环。
图片4.png
当巴肖像画 曹洁/摄
 
骑马赶牦牛,挤奶,端菜,照看小孩……当巴一天的生活很忙碌,牧场的经营、接待游客都需要当巴来处理,丈夫平时在附近的乡村小学教书,两个女儿还在上小学,牧场所有的事几乎都靠当巴和她的邻居。闲时当巴会穿过画廊看远方的落日和松软的云。
 
正东向西美术馆就处在这美丽而略显忙碌的桑科草原中,就是当巴一家人炊烟袅袅的生活的一部分,就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一个默默欣赏、静静沉思的场所。走进这条画廊,脚步就会放慢,眼睛就会随着画动,然后不知不觉走完画廊,面向远方的绿山蓝天。
 
艺术不只是存在于音乐厅、书法协会以及城市展览馆中,桑科草原上的正东向西美术馆就与草木接地气,它是当巴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巴与画家的友谊,也承载着藏民族的艺术和生活。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冯俊荣 曹洁;指导老师吴义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图片新闻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8.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9. ·琵鹭救援记
  10. ·半个多世纪,上台是演员,下地是农民——记方秀
推荐内容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最近更新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