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木雕匠人: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日期: 2019-10-13 14:15:21 点击:
 

    已经有700多年历史,并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式木雕是甘南卓尼独有的一门手工技艺。提起这门手艺,不得不说到的传奇人物就是生活在当地的安玛尼大师及他的传承人们。

 
远至青海格尔木地区,近到当地著名的禅定寺,了解并喜欢藏文化的人,都知道安玛尼大师及他手艺的第二代传人——其弟安拉目九。与多存在于南方各地的汉式木雕相比,藏式木雕雕刻的刀法和花纹有其独特韵味在其中。安玛尼大师通过多年琢磨与不断自学创作的立体(圆)雕,在藏族地区被广为应用,非常受欢迎。“雕这样一个纯手工的摆件需要的时间太久,找我们雕刻的市场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到现在,还有别人前年定的佛像没做完。”安拉目九这样告诉我们。
 
2011年,安玛尼和安拉目九搬离住了20多年的禅定寺。来到卓尼清水镇安家,他们在自家院中成立了当地唯一一家藏式木雕工作室。
 
雕刻技艺的四代传承:不管多难,会一直在这里
 
“我和我哥不是什么‘工艺美术大师’,就是个雕木头的匠人。也别叫我老师,你们叫我‘安师傅’就成。”说起别人给自己的这个称号,安拉目九的脸上尽显谦虚。
 
我们来到家里时,安玛尼大师正坐在自己平常雕木头的桌子前等着我们。欣赏着他完成的一幅幅精美作品,让人感觉他仿佛拥有天下最灵巧的十指。但命运总是不尽如人意,安玛尼的双手是残疾的。
 
图片1.png
坐在桌前的安玛尼大师本人曹洁/摄
 
 
1968年,只有17岁的安玛尼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因家里没有条件及时医治,导致病情恶化,肌体萎缩。熬着熬着,两三年后病自己好起来了,可他的十指却变形无法伸展,落下了终身残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安玛尼经历过痛苦中的困惑迷茫,但家人的爱心让他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气。为了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存,安玛尼静下心来开始学木雕。对于安玛尼来说,十指变形的双手连捧碗都相当困难,更别提拿刀雕刻,但安玛尼下定决心要试一试。这一刻,就是五十年。
 
木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涉及雕刻、设计、书法、绘画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自此,安玛尼凭借自己的勤奋,从简单的木刻入手,边学习边雕刻。忍着疼痛磨炼自己,他把精美的唐卡、庄严的佛像,作为心中最好的老师。悉心观察,认真揣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痴迷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安玛尼,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字与图形尺寸之间的关系。他在雕刻前绘制的草图全部都是1:1的模型,家里现在还保存着他早些年为大尊佛像设计画的大尺寸草图。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安拉目九开始跟着自己的哥哥学习木雕手艺。三十多年下来,安拉目九的雕刻手艺也变得十分精湛,并在哥哥的创作基础上继续创新,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木雕风格。五十六岁的安拉目九,有两个儿子和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孙子。大儿子和安玛尼一样,成为了出家人。二儿子则从小跟着他自己学木雕,用安拉目九的话来说,“他现在也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因为身有残疾,安玛尼弟兄俩对残疾人拥有一门生存技能的重要性深有体会。近年来,在政府的专项拨款支持下,他们为当地残疾人免费教授木雕技艺,以帮助他们自强自立。现在的工作室里,有位聋哑人已经跟着安拉目九学习了三年多的木雕。安拉目九师傅的口中,这位小伙子是“极有木雕天赋”的人。“我给他只需要做一遍,他便可以自己动手琢磨出其中的方法。我不仅为他免费教授技艺,同时给他提供住的地方和吃穿用品,只要他愿意学,我这里他可以一直待下去。”安拉目九愿意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来带徒弟,所求的也不过是希望可以有人把这门手艺坚持下去,传承到底。
 
 
图片2.png
卓尼县残联颁发的奖牌曹洁/摄
 
 
 
安拉目九的两个孙子现在上小学。问起他们和木雕手艺的缘分,安拉目九摸着下巴笑了笑,“从他们记事起,我们平常干活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旁边看着,时不时凑上来问问我们这个步骤是干嘛的,要怎么做。这么几年下来,受我们的艺术熏陶,他们拿起刻刀时,自然而然也能雕出来一些小玩意了,时不时还能有很多自己的创意在里面。”
 
商业化时代中的坚守:“专注,才能创作出有灵性的作品”
 
“说老实话,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太现实了,缺少的是理想的责任与担当。”安拉目九跟我们聊到,非遗为什么要被保护?因为做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个手艺人要守住自己的手艺并传承下去,这是非常难的。“我们做的家具,一套最简单的也可以卖一两万块钱,前几年的家具生意也非常好。可手工的东西慢,一年下来也做不了几件东西。我们为的不是说卖出去多少件东西、挣多少钱,而是要专注于自己的手工艺作品,花两三年的时间在一个东西上,确认它是不可复制的,是有收藏价值的,而不是单纯的电脑制作出来的‘商品’。做出来的这个东西,它是多年的积淀,是珍品。”
 
安拉目九同时提到,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有现实的需求:手艺要能为自己带来收入,要能温饱。“现在的年轻人对待这个手工活儿没有耐心,只能像你们一样,来问一问、了解一下,然后就走了,你们学不了这个。”安拉目九谈到现在社会上他看到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我们这些匠人要为来学技术的人倒贴钱”。安拉目九师傅他们以前学手艺,三年都是不拿工钱的。而现在的人一来到他这里,一刀还都不会刻,首先问的是工资可以拿到多少钱。一听开的工资太少,年轻人们掉转头就走了。“学木雕是一件有灵性的事情,只有你抛弃杂念,把全部心思放在如何刻好作品上,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才是有灵性的。”
 
今年安玛尼已经69岁,安拉目九形容他哥哥“现在还是天天刻,不刻不行。”安玛尼每天早上吃完饭念念经,九点多就坐在桌子前开始工作。干了这么多年,真的是非常艰难,“可我哥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就觉得这是师父传给我的,我就要坚持下去。”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安玛尼的脊椎、眼睛都受到很大损害。问到以后是否会因为保护身体而停止创作时,安玛尼大师告诉我们,“也别问我喜不喜欢,反正我就一直都在这里。”
 
木雕的传承与保护:自家院子里的“博物馆”
 
安拉目九一大家的院子里,有一座三层楼高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看上去,是全家最“气派”的一处建筑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安拉目九兄弟两人将四十多年的大部分积蓄都投在了这里。这个自家院子里建起来的“博物馆”,收集了安玛尼和安拉目九这几十年来做过的很多自己得意和拿手的作品。不仅有佛像、经板,还有很多图案精美、制作考究的家具。“这栋楼是哥哥一直的一个梦想,既是情怀,也是以后的一个念想。这些作品已经不卖了,给后代和养我的这片土地留下的要是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还能动,就一定会把做的好东西都放进去,这些东西以后能为卓尼带来更多的财富,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图片3.png
建在自家院子里的“博物馆” 曹洁/摄
 
 
说到哥哥早年在学习木雕技艺上所受的苦,安拉目九感叹:“现在具体的细节也说不清楚,但真的太艰难了。”他不想让哥哥失望,也不希望这门技艺断在自己的手里。“现在还行,手艺在我的手里,是丢不掉了。已经传给儿子了,能保住。但要传承给更多的人,难度可是一点都不小。”
 
安拉目九谈到,现在提出的给大学生教学木雕手艺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尽管谈不上传承,但让更多有文化的人知道了木雕这门手艺,他们可以为木雕带来更多的创新思想。每年的固定时间,安师傅会被请到省内的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讲授木雕技艺。他带过很多学生,印象很深的是一位来自天祝的学生,“他很投入,在桌子边上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我教完之后,十天左右就能刻出来一件作品。尽管称不上出彩,但还原度极高。偶而还能在已经学习了的知识的基础上,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安拉目九认为,“心中无杂念的人,刻出来的作品是有灵气的。这样的人,也是适合学习木雕的。”
 
图片4.png
图中前排左一为安拉目九、左二为安玛尼曹洁/摄
 
 
安拉目九希望可以有更多有文化的人接触到木雕手艺,爱上它并愿意传承它,“没文化的人刻出的东西是死板的。只有将文化知识和坚定信念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曹洁、研究生汪美灵、买钰莹;指导教师吴义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图片新闻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8.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9. ·琵鹭救援记
  10. ·半个多世纪,上台是演员,下地是农民——记方秀
推荐内容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最近更新
  1. ·蒲岔湾村驻村干部扶贫纪实
  2. ·退伍军人种花记
  3. ·玉门油田:纪念碑下的一个鸡蛋
  4. ·祁连山下:半空中的钻井工人
  5. ·“2公里,我走了27年”——记肃北县加油站营业员
  6. ·我的根在玉门,我要做响当当的“油三代”——记
  7. ·“我们还要跑下去”——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
  8.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记临泽生态马拉松赛上的兰
  9. ·祁连山下:农村文化舞台上的向阳花——记酒泉市
  10. ·张掖:普家庄村的三个变化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