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学强:用绣针传承文化 在蓉城坚守匠心

日期: 2019-11-10 11:20:56 点击:
 

    7月16日,一场小雨为炽热的成都带来了些许凉意,位于郫都区安靖镇的蜀绣公园内十分安静,偶有来往车辆的轮毂与路面摩擦溅起雨水。顺着蜀绣商业街往里走,路的尽头就是邬学强的蜀绣工作室。邬学强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其所绣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中获奖。

图片1.png
成都市郫都区安靖蜀绣公园 谢冰/摄
 
16岁入行,不解之缘是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西汉扬雄的《蜀都赋》中曾称其“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蜀绣以软缎和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与苏绣、湘绣、粤绣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1979年,16岁的邬学强初中还未毕业便接替退休的母亲进入蜀绣厂,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学习刺绣。起初,邬学强对这份工作并不感兴趣,“没有我选择的余地,有一点强制吧。”谁也没想到,当初那个不太情愿的少年,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真正把蜀绣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刺绣需要一颗安定的心,但十几岁的男孩难免浮躁,邬学强曾在学习中途偷溜出去玩,师父知道后严厉地处罚了他。学徒期间,邬学强曾想要完成一件异色绣作品,因为经验不足差点报废,师父帮他修改了近两周,那件作品才“起死回生”。“到了我们成家立业回想起来,师父那时候的严格要求还是为了我们。”回忆起学徒生涯,邬学强对师父有着说不尽的感激
图片2.png
邬学强讲述自己与蜀绣的故事 杨星/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对我们这个行业影响很大,因为开放以后,经济在慢慢地发展,加上国外的一些东西传进来,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蜀绣厂生意特别好。”邬学强出师不久便跟随师父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巨幅“芙蓉鲤鱼”座屏等大型蜀绣工艺品的制作,蜀绣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
 
两次低谷,离而复返难割舍
有起必有落,上世纪九十年代,蜀绣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蜀绣厂也步入了低谷时期。工厂微薄的工资无法保证邬学强的生存,为了养家糊口,没有其他工作经验的他又从头开始,打零工,开出租车,去印刷厂打工……离开了他钟爱的刺绣事业,这些工作让邬学强精神上十分痛苦,但他并没有对生活的磨难抱以敌意,邬学强反而认为那段日子让自己积累了足够的社会经验,对他日后创办蜀绣工作室大有帮助。
 
2005年是邬学强事业上的又一次低谷,蜀绣厂改制,他得到了一些经济补偿。正好赶上孩子初中毕业,他与儿子去西藏旅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思考,要不要回到这个行业中来。”旅行给了邬学强一次直面内心的机会。在参观布达拉宫时,藏传佛教的唐卡给了他很深的震撼:“看到唐卡以后我就在想,为什么不用刺绣来表现呢?”走过大昭寺、八廓街,看着那些艺术品,他决定回来,回到他最钟爱的刺绣事业上来。
 
回到成都后,邬学强立刻辞去工作,准备开始创业。他找到已经创办工作室的师姐郝淑萍,从她那里买来材料,在自己家中开始了创业之路。“她(郝淑萍)当时给我说你要自己想好,你现在的收入还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供儿子读书,你出来了以后你就完全没收入了。她也不是反对我,而是劝我要想好做什么,要做什么就安安心心地做。”邬学强回忆说。
 
在最开始,完成一件蜀绣作品,邬学强把图片发到朋友圈中,慢慢积累起了客户和资金,便在家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做起了个体经营户。2006年,蜀绣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安靖开始打造蜀绣之乡,政策的扶持让这些蜀绣艺术家们汇聚在一起,开启了蜀绣的新时代。
 
40载相伴,创新传承显匠心
蜀绣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传承更迫在眉睫。蜀绣针法有12个大类,共计122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近三分之二的针法面临失传的危险。在针法的学习中,不可能一个人完全掌握所有形式,光学会运用20种基本针法就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为了使两千多年的蜀绣文化完整地传承下去,非遗保护协会组织老艺人们,将所有针法进行整理,做成实物并保存下来。“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针法整理好,把它做成实物放在那,让一代代人把这个针法传承下去,因为你必须尊重这个市场,老的东西要把它保留好,才对起我们蜀绣的那些老艺人。”这是作为一名匠人的邬学强对蜀绣不可推脱的责任。
图片3.png
邬学强指导徒弟制作 杨星/摄
 
2009年,一首《蜀绣》作为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文化推广曲火遍了大街小巷,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李宇春演绎的《蜀绣》,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更多人对这一悠久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了解。蜀绣在不断发展中,也没有忘记创新。在解放前,蜀绣只是作为实用品出现在千家万户,而今,它已有了收藏品、礼品、实用品这三大类的划分在服装行业,蜀绣元素已经融入进了旗袍、嫁妆、背包等服饰中而在很多电商平台上,也少不了蜀绣工艺品,消费者们现在已经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购买原创的蜀绣工艺品。
 
从1979年到2019年,四十年间,邬学强从未放弃对蜀绣的坚守。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依然不忘自己的初心:“匠人精神就是不要把利益放在前,把你的这份技艺无私地不要保留地传授给你的徒弟。”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谢冰 王佳欣 杨星;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邬学强:用绣针传承文化 在蓉城坚守匠心
  2. ·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3.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韩咏秋:“在沙漠中行走”
  4.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5.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6.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7.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8.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9.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10.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图片新闻
  1. ·邬学强:用绣针传承文化 在蓉城坚守匠心
  2. ·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3.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韩咏秋:“在沙漠中行走”
  4.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5.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6.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7.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8.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9.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10.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推荐内容
  1. ·邬学强:用绣针传承文化 在蓉城坚守匠心
  2. ·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3.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韩咏秋:“在沙漠中行走”
  4.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5.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6.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7.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8.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9.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10.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最近更新
  1. ·邬学强:用绣针传承文化 在蓉城坚守匠心
  2. ·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3.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韩咏秋:“在沙漠中行走”
  4.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5.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6.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7.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8.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9.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10.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