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日期: 2019-11-10 11:15:21 点击:
 

    从川东到川西,自资阳河至川北,天府之国孕育了四个迥然不同但却互相交融的川剧流派。内江市川剧团成立于1950年,是传承纯正,得艺精深的资阳河派的川剧大团,该团的副团长徐敏更是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的高足。台上人兜兜转转,到了台下却又成了那品尽世间沧桑的台上人作为经历了川剧没落和复兴整个过程的川剧人,徐敏将她与内江川剧团的故事娓娓道来。

图片1.png
徐敏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川剧生涯 王毅璇/摄
 
与川剧结缘,笨鸟先飞
1988年,那时的徐敏正上高二,老师注意到了这个喜欢唱歌的女孩,恰逢川剧学校来招生,当时上川剧学校和大学的待遇一样,毕业包分配,解决就业问题机缘巧合之下徐敏参加了招生考试,这也是她与“变脸大师”彭登怀交集开始的地方,彭登怀是她的恩师,也是当时面试她的老师。
 
徐敏从小就是个大嗓门,面试时,她的歌声从四楼的考试教室传到了一楼的陪考区,周围的家长对徐敏的母亲说:“噢哟,你家女儿真的不得了,好厉害啊!”但徐敏的母亲却高兴不起来,陪徐敏复试的时候,一个与她年纪相仿的演员正在练功,抬起腿“啪”地一下就搭在了扒杆上,没有一点含糊和犹豫。见此情形的徐敏和母亲心里满是担忧:年龄偏大,身体的柔韧性较差,练功的时候容易受伤“咱们就试着考一下吧,考不上就回去接着读书。”徐敏的母亲说。
 
本着“既然来了就试试”的心态外加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已经高二的徐敏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进入了内江川剧学校。徐敏不知道的是,受到的“吓唬”不过是她即将经历的第一关,真正的“试炼”,还在后面。
 
回忆起进入学校正式学习川剧后的生活,徐敏说:“当时有点后悔,练功是真的苦。虽说进入包分配的川剧学校在外人看来是拿到了“铁饭碗”,可徐敏相对高大的身材和偏大的年龄却似乎每时每刻都要砸掉这个“铁饭碗”。此外,川剧学校一年的试读期也时刻提醒着徐敏努力练功,因为不合格会被立刻清退。
 
为了练好基本功,徐敏下了不少苦功,偷偷练功是常事。但川剧学校对练功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徐敏说:“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要求每天早上6点20起床,我一般5点起床,但是这样的做法会扣操训分。”因此每天早上5点钟,校园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徐敏和另一个女生就打着手电筒,摸黑在练功房里偷偷练功。 
 
学习川剧过程中的两次受伤至今徐敏记忆犹新第一次是因为徐敏身材偏大,为了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老师在给她掰腰时用力过大导致徐敏休克第二次在几张垒起来的桌子上,徐敏为大家表演下腰的时候,因为臂部力量不够,用力不均直接导致胳膊脱了臼。当时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以为自己不能再唱戏了。”徐敏笑着回忆道。当年练功时留下的伤痕,直到今天仍然清晰可见
 
天赋高,肯吃苦,徐敏一直是老师重点栽培的优秀学生靠着勤奋和努力,徐敏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抓住“铁饭碗”的几率也越来越大
 
川剧走向没落,话剧带动复苏
1992年,徐敏顺利毕业进入了内江川剧团,这份盛着徐敏无数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铁饭碗终于被徐敏捧在了手里。意料之外的是,空有一身本领的徐敏毕业了却没有戏唱,铁饭碗也即将被改革的大潮冲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川剧开始没落,卡拉OK火爆全国。当时剧团只有过年的时候有戏曲表演,为了谋生,川剧演员们开始自谋出路,有些演员彻底离开了川剧这一行,有些在剧团外兼职,剧团有演出回来,徐敏就是后者。
 
面对川剧没落的现状,内江川剧团仍想办法在困境中求生存。因当时川剧无法演出,一些聚焦社会热点话题的话剧剧本排练演出。1998年的话剧《粉祸》主题是禁毒2002年的《天国梦》的主题是反对邪教2003年和2004年的《为了孩子》聚焦留守儿童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003年《为了孩子》方言话剧出炉,徐敏在这部剧中饰演老师。新剧需要推广,内江川剧团的团长刘佩全希望徐敏回来帮助剧团,徐敏很坦诚地说:“其实当时很纠结,因为回剧团意味着收入回直线下降,川剧团的工资只有400多元,当时一场的演出费也很便宜,1100块钱,平分给13、14个演员、调音师,道具也都是演员自己搬。但是丈夫我的专业条件这么好,应该坚持本专业家里赚钱的事不需要操心。
 
有了家人的支持,对川剧艺术团有着深厚感情的徐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剧的宣传中。话剧为了孩子几乎走进了全市区六十多所学校,当时反响很好观众的反应也让徐敏感受到了超越物质的回报:有一所学校的男校长看了《为了孩子》后在台下感动地哭;徐敏也经常在《为了孩子》的舞台上陷入角色,情绪失控,哭到一分钟说不出台词。回想起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徐敏说:“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让我们有一种当明星备受追捧的感觉。”
 
为了这些话剧顺利演出,徐敏需要一个学校一个学校联系,“当时三县两区已经被跑遍了回团以后徐敏尽可能多拉演出她说:演员不表演,功夫就会废。演话剧也是让演员们多锻炼一下,话剧是生活化的东西。进校园的节目不能是老腔老调的,并且还要有教育意义
 
2012年对内江川剧团来说,是一个转折。这一年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正好30年,四川省举办了四川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徐敏老师彭登怀给自己排的启蒙戏,获得了一等奖内江川剧团的演员在第一、二、三届都斩获一等奖,第四届是人才引进的85后女演员获得了二等奖。内江市开始重视川剧团,至此川剧团慢慢开始复苏
 
2012年川剧团开始举行"月月看大戏"的活动,包括4个折子戏总共两个小时,市民陆陆续续知道川剧团恢复了演出,前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由职工俱乐部改成的观众席就被闻讯而来的市民们挤满了。=
 
2013年,渐渐红火起来的川剧引起了内江市宣传部长的注意。当时的宣传部长拍板开展了“百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将100万的学生课外活动费拨给川剧团,让川剧团在各大中小学演够100场,每场1万块。内江市川剧团不用再到处寻求演出机会吃“百家饭”了。
 
事实证明,川剧并不“老掉牙”,也并不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逊色。事后从表演走进过的学校的反映和建议来看,大家都希望川剧能够多进校园,川剧也就此在校园里打出了名气。从此“月月看大戏”和“戏曲进校园”成了川剧团在内江乃至四川的两张响当当的名片。
 
正视发展问题,从娃娃抓起
每逢唱大戏的时候,川剧团会在开演的前一天早上八点半开始放票,但在凌晨,领票的长队就已经排起来了。来剧团看戏的观众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到了开演时,往台上一瞧,演员大部分也都是四十岁左右,下腰翻跟斗都不那么麻利和漂亮。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是老年观众和演员会慢慢消失,要把川剧传承下来还是要靠年轻一代。”徐敏感叹道。
 
青黄不接,人才凋零,川剧和国粹京剧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徐敏说:“我们这一批进来的只剩下17个人,都过了40岁,有些动作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十几年未曾招生的川剧团亟需“新鲜血液”补充自己的人才队伍。
 
2017年,经徐敏提议,内江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以政府补贴来招收川剧新人的提案。2018年,内江川剧团在冷清了十几年后,重新招收30个学生,并委托四川省川剧学校培养。踢腿下腰,爬高上低,孩子们在川剧的殿堂里摸爬滚打,历练本领。看到他们,徐敏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现在不仅有送戏进校园表演,还有演员进校园教孩子的活动。为响应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已经举办了五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内江川剧团的演员会去内江市的中小学校指导喜爱川剧的学生排练,让他们去参加展演。
 
提及川剧如何在中小学生心中扎根,徐敏说:“从川剧戏歌如《春夜喜雨》慢慢教起,由浅至深。”
 
一招一式,代代相传,华夏文明的传承不光存在于诗词曲赋、圣人之言中。在以徐敏为代表的每一个川剧人的默默传承与守护下,川剧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郭阳 狄梦瑶 王毅璇 宋美彤;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2.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韩咏秋:“在沙漠中行走”
  3.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4.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5.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6.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7.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8.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9.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10. ·梓潼天宝蜜柚:品牌化引领发展新态势
图片新闻
  1. ·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2.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韩咏秋:“在沙漠中行走”
  3.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4.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5.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6.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7.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8.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9.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10. ·梓潼天宝蜜柚:品牌化引领发展新态势
推荐内容
  1. ·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2.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韩咏秋:“在沙漠中行走”
  3.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4.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5.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6.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7.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8.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9.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10. ·梓潼天宝蜜柚:品牌化引领发展新态势
最近更新
  1. ·川剧故事——徐敏与她的团
  2.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韩咏秋:“在沙漠中行走”
  3.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4.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5.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6.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7.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8.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9.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10. ·梓潼天宝蜜柚:品牌化引领发展新态势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