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羌寨云雾缭绕,清新的空气带着丝丝凉意,让人感受不到夏天的燥热。抬眼望去,一幢幢羌族石雕楼和木质吊脚楼掩映在茂密的果林中,离公路最近的一家院落里,五颜六色的风车和彩旗随风旋转,发出轻微的声响。站在楼上远眺,汶川地震纪念馆一览无余,宛如一道割破城市命脉的巨大伤口赤裸裸地横在大地之中。
从石椅羌寨看北川老县城 李金玥/摄
过去的羌寨:主种粮食,路不通
在老北川,当地人都知道石椅羌寨。它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的一处半山腰上,距离北川地震遗址1.5公里。因村里有一对巨大的龙凤石椅得名,又称石椅村,现任村主任为55岁的陈华全。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材结实,身着朴素的棕色衬衫,讲话时声音不大却很健谈。
石椅羌寨以前以种植粮食为主,那时没有路,村民只能将粮食、麦草一捆捆背着,肩挑背挪地往山下运。因山体陡峭,人只能面对着山,在一脚宽的崖上,一点点往后退着走,稍不小心就会滚下去。陈华全一边讲,双手一边不自觉地在空中比划。
2000年因退耕还林政策,石椅村开始种水果。因水果运输不便,村里人决定修路,却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是资金,大伙凑的钱远远不够,陡峭的山势和悬崖下的高压线也使修路的难度大大增加。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北川遭到毁灭性打击,虽然相比其他地区,石椅村因地质情况特殊,山体并未塌陷,也没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但还是有六成房屋垮塌,25个村民在地震中丧生,原村支部书记邵再贵也不幸遇难。
地震后,陈华全担任代理村主任带领村民们继续修路。那时请外面的人干活有工钱,自己村的人很多时候则没有工钱,“我那时好的话一天赚20元,三年才两万多。”陈华全扒着指头算道。他们将修路取下来的石头卖到水泥厂,用卖石头的钱给工人开工资。期间,陈华全也向政府寻求帮助,得到了一部分资金支持。
谈到修路的过程,他的声调扬了起来,说道:“我们拿锤子把石头锏烂,后来我想着干脆放炮炸烂,有一个人培训(爆破)了两年,我们请他过来,他来了两次就不来了,说不敢去,因为有些石头紧,一爆破就会飞很远,太危险,我就说我来。”陈华全就这样冒着危险和村里人一起腰系长绳吊在半山腰开凿炮眼。提及修路,在村民心中陈华全是“要得本事”的人。后来,一家公司得知此事,主动捐赠30万将路修到了山顶。三年半的时间,路终于通了。水果终于可以源源不断地运至山下,销往外地。
石椅村村主任陈华全正在讲述羌寨的发展 胡美娅/摄
重生的羌寨:乡村旅游谋振兴
2009年6月,陈华全与另外5位村民联合组建了北川震后第一家村社旅游股份公司。他们评估房屋资产,拟定公司章程,以房屋和部分果树入股,几家合营农家乐,共同开发旅游项目。然而,美好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摆在陈华全等人面前的首要难题还是资金。全村刚经历过地震,没几家能有资金和勇气进行投资。陈华全就从银行贷来10万元,加上农村信用社借的5万元以及私人借的钱,对自己原来的房屋进行装修,开门纳客。
前期的经营是艰难的。“头一个月根本就没有客人,没有营业。我们去山下排成长队的车流中喊客,都没人愿意上来。”为此,陈华全从县里请来了国家级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广元,让这位见多识广的老人帮助打造石椅羌寨的“文化品牌”。
母广元与老伴在石椅羌寨一起投身于羌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之中,通过歌声、文字、舞蹈等形式宣传羌族文化。在游客多的时候,石椅羌寨会举行多种具有羌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仪式,如礼仪隆重的入寨仪式,席间唱敬酒歌助兴,晚上举办篝火晚会等,让来到北川的游客能亲身感受羌族的文化。村社还曾找政府帮助宣传,到处立广告牌,和旅行社合作……在各种尝试下,羌寨总算开始盈利。2010年,石椅村的人均年收入超出地震前的收入水平。
陈华全说:“文化打造起来之后,我们的水果卖得更好了,很多当地的老百姓也将土特产拿到这山上卖。”富起来的石椅羌寨不仅为邻村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的村民发展乡村旅游,还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了李子和枇杷的种植规模。他对石椅羌寨的水果很有信心:“为什么我们会种这么多?因为我们的水果味道好,过来玩的游客们爱吃,我们觉得肯定有发展前景。”
2012年,羌寨亏本将近二十万,老百姓意见很大,不愿再申请贷款。为继续发展羌寨,陈华全找了十几家人,希望每家能贷款十万,但是大部分农户选择退出,不再参与。陈华全只好找三家人将贷款分摊下来,以求保本。陈华全摸了摸头,声音十分坚定:“这个寨子是我带头修的,不能垮了,只能硬着头皮做。”他向亲戚寻求帮助,想抵押亲戚的房产用于贷款,亲戚说:“我不给你抵押,你把房产给我弄失效了,我给你借现钱。”靠着亲戚的现钱以及四处找人借到的资金,陈华全将信用社的贷款还完后,还想再多贷一些,但是信用社却拒绝再次贷款。谈到这,陈华全十分感慨:“那会被逼得周转不过来了,天天跑贷款!”后来,村社旅游公司把石椅羌寨的寨门,举办篝火晚会的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卖给了新县城民间艺术团团长杨华武,银行贷款也转移出去了,“这样我们的压力小一些”,陈华全说。
石椅村村主任陈华全的私人农家乐 胡美娅/摄
云朵上的羌寨:绿意环绕的世外桃源
石椅羌寨世世代代聚居着中国最古老的羌民族,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而石椅羌寨也因挺拔茂密的森林,险峻奇特的山峦峰石,变化万千的云雾气象,被认为是北川县著名的“云朵上的山寨”。现在的石椅羌寨交通便利,汽车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爬行,不到一刻钟便能到达羌寨,看见高大的寨门。寨门两边有对联“天赐石椅羌寨,神造火盆仙山”一副,在雨后云雾中更显神秘。
雨后石椅羌寨的寨门 李金玥/摄
如今,这个古老羌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卖水果,开农家乐,石椅村一点点走出贫穷,村子也逐渐壮大,由以前的不到一百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人。身处寨中,抬眼望去,高大挺拔的古树和繁茂的果树交相呼应,响亮的蝉鸣声带来盛夏的气息,屏气凝神不时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鸟叫,以及度假的人们打麻将和欢笑的声音,可谓山青、树绿、果丰、人乐的世外桃源。
提及未来,陈华全认为羌寨要想持续发展,还需做好乡村旅游产业,扩大水果种植规模,提高李子和枇杷的产量,加强田间管理,弄好排水系统,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标准化管理,同时向着集约化、精品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谈到质量,陈华全认为他们现在的李子还不够好,需要多了解别家的味道、价格,才能判断自己的水平,才有把握去扩大规模。说到这里他分享了一件小事:“我昨天下山转,看到有人在卖李子,我问他多少钱一斤,他说十八块,我转身就走,但我又想知道那李子是什么味道,就转回去拿了一个,他一称说,一块五,我掰开尝了一下就扔了,跟便宜的李子一个味道。”说完,陈华全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李金玥 胡美娅;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