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日期: 2019-11-07 20:44:43 点击:
 

    在成都市一环内,有一片被高速发展的城市包围起来的“城中村”——工人村,有一群人性格迥异却不约而同地过着热火朝天的生活,不同于年轻人热衷打卡的商区宽窄巷子,这些旧楼里布满了成都最生动鲜活的肌理。

 
几块房钱的老屋,生活很满足
工人村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马鞍路。进入内曹家巷,有的平房的间距窄得难以并排走下三个人,雨后有些路面布满水坑,泥泞不堪。有人在这样的“窄巷子”里生活了44年。
 图片1.png
内曹家巷的一排平房 谢冰/摄
 
今年70岁的郭逢智和73岁的蒋宣国1976年就住在这里了郭逢智的父亲是四川华西集团的员工,分得了套平房,郭逢智30岁顶班在华西集团十二公司工作,没有再要房子,父母走后,她和蒋宣国继续在这套房屋里生活。郭逢智说:“我的工作不好,下沙石、搅水泥,但是总比老了以后没依靠好,下泥就下泥,没关系。”她的老伴蒋宣国14岁就参加了工作,在一个小单位当电工,如今已经退休了23年。
 图片2.png
郭逢智展示父亲曾经用过的老物件 王佳欣/摄
 
“我们的房钱便宜得很。”郭逢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缴费单据,上面显示一年的房费是24.4元。他们的房子没有房本,缴房费的条子就相当于房产证。“当时这个房子算好的,”她颇有些怀念地说,“大家都羡慕。”虽然现在这样的房子年轻人都看不上,但她和老伴仍很满足。
 图片3.png
缴房费的单据 王佳欣/摄
 
“就是漏得很。”郭逢智指着一根从天花板顺着墙壁延伸下来的白管子说,“漏。”这一带不是没有整改过郭逢智介绍,附近的老楼有的从两层变成四层,改成了招待所;有的进行了低洼改造,但是他们住的那排房子“搬来(时)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如果要进行改造,郭逢智表示没有意见“随便分到哪里我都去,国家咋个改,我们咋个跟,老百姓都希望日子越过越好。”
 
50年代和他们父辈一起搬过来的老住户现在只剩不到十户人家了,“老人走了,年轻人不愿意住郭逢智说。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打算搬走,“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觉得这儿还是清净,而且方便。”他们靠退休金生活,平时老伴在附近的市场买菜,郭逢智在家里做饭,日子平平淡淡倒也悠闲自在。“我母亲91岁去世,父亲96岁去世的。”郭逢智说。虽至古稀却精神矍铄,长寿的基因写在这位爱笑的老人脸上。
 
当年四处奔波,老来纸端挥墨
同样在“窄巷子”里住了44年的还有刘小玉和陈国超。弓着腰在报纸上写毛笔字是刘小玉在家中的日常。“我写不好”她不好意思地笑笑,“怪头怪脑的。”
 图片4.png
刘小玉正在写毛笔字 杨星/摄
 
在孤儿院长大的刘小玉没念过书,“原来不识字我就画画,后来发现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得”于是她买来旧书开始自学,已经练了两年毛笔字了。过去她患有白内障,老伴打工攒了两万块钱治好了她的眼睛,“我现在看得到,又能画画又能写字。”刘小玉精气神十足地说。
 
夫妻俩都曾是华西集团的员工,刘小玉在五公司打零工,陈国超在十二公司干刷油漆的活儿,房子也是公司分的。与郭逢智的说法一样,“一个月几块钱,就是漏得很。”刘小玉说从搬进来到现在房子一直没有维修过。尽管如此,她还是说:“岁数大了不想走。”
 
刘小玉和陈国超退休后曾到处打零工然后在火车站卖起了包子摊位)是固定的这条路走惯了,他就买你的。”刘小玉说。这一卖就是十年,一直卖到了她60岁。“年轻的时候到处跑。”回忆起往昔,刘小玉感慨那时自己的身子骨还很硬朗。她和老伴今年分别已经77岁和80岁了。
 
客厅的墙壁上挂满了照片,许多是黑白的。“都是家人。”刘小玉的语气里充满温柔。她有五个孩子,大女儿已经五十七岁了。一介绍起这些照片,刘小玉就沉浸在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里“这是我老伴”“这是我儿”“这是我孙的儿”......
 
老伴领着每月2500元和3000元退休金,刘小玉觉得他们的生活还不错。陈国超经常出去看别人下象棋刘小玉爱在家里练字,“我喜欢这个。”她呵呵地笑着说。
 
打工不易,养家值得
许多搬走的原住户把房子租给了外来打工者。今年35岁的陈菲和丈夫就是租客中的一员。
 图片5.png
打工者的三轮车 谢冰/摄
 
陈菲是四川广安人。“邓小平的家乡呀!”介绍起自己的家乡,陈菲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她和丈夫来成都好多年了,来这里之前住在双流区。陈菲说:“家乡工资低,一月1000多”而且她的母亲很早就来成都工作了,对这里的环境比较熟悉,可以给她一些帮助。
 
陈菲在一家快餐店做服务员每天去两趟店里:早上九点到下午两点和下午五点到晚上八点。这里离她上班的地方骑共享单车只要5分钟。“服务员,门槛低,”她坦白地说,“我没有读书的天分,一上数学头痛得很,没有办法,读不进去,就上到初中。”陈菲常常教育她的两个都正在读初中的女儿:“多学一点,不要像我。”她对她们的心情是喜忧掺半,“这两个读书成绩好,就是贪玩,等她们大了体会到人生的过程就好了。”由于觉得女儿年龄还小,她和丈夫没让她们住校,平时两个女孩住在广安的奶奶家,暑假会来成都外婆家玩。假期里不上班的时候,陈菲会与63岁的母亲和12岁的小女儿一起坐在板凳上收拾家里的鞋子,一家人边聊天边干活,很是热闹。
 
他们租的房子一个月800元,不包括水电费。“不是很好,但是其他的都要1800(元)、2000多(元)。”陈菲撇撇嘴。她介绍,屋子里有厨房和冲凉房,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不方便,比如没有天然气,做饭只能用“小罐罐气”。她叹了口气说:“出来打工有什么好不好的。”他们夫妇仍打算继续留在这里。
 
守门30年,留恋“长寿村”
外曹家巷铺的是宽敞的水泥路,环境好些,租金也更贵。今年50岁的任勇富已经住在这条“宽巷子”里很多年了,“我住的是瓦房(平房),一月1500,不便宜。”选在这里租房是因为工作比较方便。他从德阳市中江县到成都打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啥都做”。
 图片6.png
工人村的楼房 王佳欣/摄
 
被询问年龄时,看起来仍是青壮年模样的他咧开嘴笑着说:“真的满50了,外孙女都7岁了,放假回来耍。”他平时和老伴一起生活,没想过离开这里,“过惯了,不用搬。”
 
外地人不想搬,本地人想搬却心怀不舍。曹家巷46号院的看门人陈秀英在这里住了近30年。退休前她在十堰市中建七局第四建筑公司上班,“修房子、打泥石板,啥子都做。”如今81岁的她已经退休31年了,每个月领着1200元守门人的工资。她除了负责看门以外还要负责门口的卫生。“就我一个人,最早的时候工资2块钱。”她伸出两根手指比划着说。面对偷自行车的行为,这个清瘦的老人有点狡黠地笑了笑说:“我不怕贼娃子。”
 
陈秀英把孩子参加工作的日期记得清清楚楚,“碎娃子研究生毕业,7月3号分到电影局。”她有4个孩子,大儿子在北京从事房地产行业,“挣得多。”提到这个她很高兴。陈秀英现在一个人住在院内的楼房里,尽管条件比平房好得多,她却仍觉得房子“太烂了”。
 
但是这些“烂房子”扎根的地方,正是她已然习惯的、幸福的“老成都”。说起自己的生活,陈秀英伸手指了指马路对面说:“(天)黑了这条街好多人烤烧烤,还有炒饭、炒面。成都(的)生活那么好,啥子都有,想吃啥子就买啥子。”她又指了指坐在一旁纳凉的两位老人说:“他两个都过90(岁)了,还有活100多(岁)的。”
 图片7.png
曹家巷46号院大门,门口坐着两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 王佳欣/摄
 
蜗居在城中村的“宽窄巷子里的老一代建筑子弟,曾托举起现代城市的繁华;汇聚于此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打工者这座城市的各个组织、系统,推动庞大机体的运转——他们是成都1600万张面孔的一部分,是成都粗糙的、沁着烟火气的皮肤的肌理。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王佳欣 杨星 谢冰;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2. ·杨文国:扎根内江的书画人生
  3. ·新繁棕编:指尖上编织出的希望
  4.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5.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6.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7.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8.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9. ·蒋丽丹:我是范长江纪念馆的“哨兵”
  10. ·摘下贫困山村帽,奔向致富“同心”路
图片新闻
  1. ·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2. ·杨文国:扎根内江的书画人生
  3. ·新繁棕编:指尖上编织出的希望
  4.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5.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6.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7.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8.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9. ·蒋丽丹:我是范长江纪念馆的“哨兵”
  10. ·摘下贫困山村帽,奔向致富“同心”路
推荐内容
  1. ·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2. ·杨文国:扎根内江的书画人生
  3. ·新繁棕编:指尖上编织出的希望
  4.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5.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6.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7.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8.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9. ·蒋丽丹:我是范长江纪念馆的“哨兵”
  10. ·摘下贫困山村帽,奔向致富“同心”路
最近更新
  1. ·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2. ·杨文国:扎根内江的书画人生
  3. ·新繁棕编:指尖上编织出的希望
  4.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5.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6.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7.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8.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9. ·蒋丽丹:我是范长江纪念馆的“哨兵”
  10. ·摘下贫困山村帽,奔向致富“同心”路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