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日期: 2019-11-06 22:16:05 点击:
 

    “5·12”地震在北川县城刻下无法弥合的裂缝。震后第二年,由此向南约三十公里的永昌镇成为接纳地震幸存者的新县城,只剩断壁残垣的“老北川”被规划成地震遗址,逐渐成为“空城”。遗址内,许多震后的楼房被原貌保留,地震纪念馆于2013年落成在废墟的三公里外。在青山的环抱下,它们一同静默地迎来前来参观或悼念的人们。

图片1.png
北川地震遗址全貌 赵为德/摄
 
迎来这些人的,还有在此工作的讲解员们。2010年,“老北川”废墟向社会开放,遗址开始招聘讲解员。来来去去,全职的中文讲解员在近两年固定为十二位姑娘。她们在废墟或纪念馆里穿行,站在倒塌楼房或是展品前讲述其中的历史,就像终年青翠的山林,与刻在群山间的“裂缝”共生。
 
做到这种日复一日并不容易,而自招聘以来,离开的讲解员也远多于留下的。对这些仍然在职的讲解姑娘而言,总有理由让自己把青春留在山里,并学会面对伤感和苦闷。
 
“讲解员是地震的守墓人”
王婷婷已经在地震遗址工作四年了。入职前,大专还没毕业的她想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2015年7月,通过面试和试岗的她进入试用期,成为所有讲解员中最年轻的一位。
 
得到这份工作后,王婷婷才第一次进入北川,“当时觉得风景好,空气也好。”但这样的兴奋感很快被记忆讲解词时的吃力取代。她生在江油,“5·12”地震发生时只是听说过北川县城的遭遇,正在读初一的她也才知道有北川这个地方。而第一次去“老北川”废墟讲解时,她被满眼废墟和灰尘、没有平整公路的景象吓住了,“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
 
四年来,即使相似的话语反复地讲,王婷婷也不觉得厌烦,因为在讲解中会遇到不同的人,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一名曾参加救援的商人在参观时说“讲解员是地震的守墓人”,她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自己常常接待有小孩的家庭,经过公墓时,看见许多家长要求孩子在这里脱帽鞠躬,她觉得“很多家长还是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看到游客在参观中出现不同的反应,她有点成就感。
图片2.png
“5·12”地震公墓 李裕鸿/摄
 
然而,直到现在,王婷婷在讲解时看到游客哭,自己有时也会跟着流泪,在一些地点还会边讲边哭,“地震发生在这里,感情也在这里。”这些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只能靠自己调节。
 
此外,身体的劳累也难以避免。一般情况下,讲解员平均一天完成两次讲解就可以得到正常的工资,超额完成会获得提成但也有上限。遇到法定节假日,所有讲解员没有特殊情况都必须上班,而在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讲解员们从上班讲到下班是常有的事。“(讲解员)讲一天下来都说不出话,基本上都有慢性咽炎。”王婷婷记得,自己一天最多曾讲过十五次。
 
平时,讲解员会分成两组,在纪念馆和“老北川”的废墟轮流讲解,而在废墟的讲解通常更加煎熬。因为废墟里的道路不平整,且几乎没有树荫,讲解员的鞋子经常被走坏,自己也容易中暑和感冒。王婷婷最怕单位里有人感冒,“感冒在这里很容易传染,只要有一个人感冒,其他人都会感冒。”
 
王婷婷说:“我每个月都会有几天在想:每天都在这个地方讲这些东西,以后要怎么办?”但她目前暂时不考虑离开“裂缝”,因为2019年初,当时还不到二十四岁的她在“新北川”成,“其实每个人的工作都不容易。”
 
“这里是我永远的家”
在地震遗址当讲解员同样是高粒原的第一份工作。但留在“老北川”的家,是她九年前决定向这里投简历的唯一理由。
 
地震发生时,高粒原正在机场实习。由于通讯信号中断,她联系不上在北川的家人,“如果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消息,我可能还不会那么想回来。”2009年,在地震中幸存的父母回到重建中的县城,她毕业后也从成都回了家。第二年,“老北川”的废墟向社会开放,地震遗址开始招聘讲解员,学习空乘专业的高粒原应聘通过,在这片裂缝里一干就是九年。“这里离家近,也离外婆近。”她平静地提到,外婆在老县城遇难了。但说起回家工作,她的解释简短而坚定。
 
得知要在地震遗址当讲解员,高粒原的父母担心她太难过而无法坚持工作,但她还是想试试。现在的她已经适应了这份工作,“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那我们就应该好好活着,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但作为本地人,她在讲解之初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内心的裂缝。
 
在游客的安慰下,高粒原一路哭着完成了讲解,也在震后第一次仔细地走完残存的北川县城——此前,她只会走到“三倒拐”,去修在那里的望乡台上遥望有许多熟人逝去的故乡,或是在祭奠时才走进废墟,去特定的地方看看。直到现在,讲解中的某些内容或5月12日等特殊的日子仍然令高粒原感伤,但她觉得自己心态还不错,不会一直陷入这样的情绪,“毕竟那么大一次灾难,那么多人离开了。不是说这场灾难我们不记得他,而是藏在心里面,不会特意去翻出来。”
 
像许多当地的受灾者一样,高粒原和父母在2010年住进“新北川”,而这里的一些建筑因每年夏季的涨水被泥沙掩埋。三个人在家基本不聊十一年前的事,父母也很少回到“老北川”。退休后能和朋友在一起,她觉得父母平时的心情还挺好。她带孩子去过废墟,但参观时没有刻意提过亲人。孩子知道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正在绵阳的寄宿学校上小学二年级的他在家里问:“奶奶我见过了,奶奶的妈妈也见过了,那外婆的妈妈我怎么没见过?”
 
工作中,高粒原也见过许多讲解员离职,“可能是结婚生子,或者当时在绵阳读书但家离这里远,还有就是内部调动。”工作中,她有近三年的时间被安排去遗址的其他岗位工作,“其实基本也算没有离开。”
 
高粒原肯定地说,自己从没想过要离开这里。尽管还没有规划过未来,但因为现在的工作可以顾家,她目前会继续当讲解员。平时坐四十多分钟的班车上下班,想孩子了就在家长开放日去接他出来,“现在这样挺好的。”
 
然而,尽管从小生活在曲山镇,习惯了地震遗址周围的山,但高粒原也认为这里与“新北川”相比的确有些沉闷,“大家都是女娃子,还是需要有自己的活动调节这种情绪。”
 
“喜欢,所以留下”
“下班以后,没事就跳操、看电视、看书、散步、爬山、玩手机。还有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自己做好吃的。”来自绵阳的羊芳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因为自己不会开车,也不愿每天搭乘往返的城乡巴士,她就一直住在职工宿舍。
 
2010年10月,羊芳入职时住的还是震后板房。“就像学校里几个人住一个寝室,其实挺热闹的。大家一起聊聊八卦,日子很容易打发。”刚毕业的她觉得房子很新奇,完全不觉得“裂缝”里苦,“有住的地方,洗漱也安排得也比较好,好像还行。当时要求不高,想的东西也简单,蛮怀念这种纯真的。”
 
羊芳目睹着周边的房屋被重新建起,也从“连讲解员要做什么都不知道”开始成长,在讲解时放任自己哭泣,从而学会控制情绪,度过困难期后劝慰新来的讲解员“现在是很悲伤,但做的都是很有意义的事”。她也和同事去成都、绵阳等邻近城市去招聘新同事,其中还不乏一些从附近学校毕业但家在省外的学生。因为没有换过岗位,她到今年十月就算在地震遗迹讲解了九年整,是现任讲解员中干得最久的。
图片3.png
羊芳工作四年后,“老北川”上建起“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赵为德/摄
 
然而,与她同一批入职的讲解员中,只有她一个人留到现在,早期招聘的省外学生也都不讲了。她猜想:“他们可能有更好的选择,或者不喜欢这里的生活,又或者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就不做了。”而因为觉得要出去闯荡,她在单位结识的爱人也走出群山,在绵阳做小生意。
 
工作的近九年里发生过很多事,这些也让羊芳曾多次想要离开。“哺乳期过了以后,孩子被他的奶奶带回了绵阳,当时特别难过,因为特别想孩子,觉得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一起成长。”还有一次,何时何故已经记不清了,她甚至写好了辞职信,但最后还是没有交出去。
 
“这个工作会让你放弃很多东西,比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还有繁华的都市。”羊芳多次强调,自己能坚持下来不离开,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理由可以战胜离开的念头,“就是因为喜欢。”但她不敢保证自己将在“裂缝”里干一辈子,“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至少现在是不想走,会一直留在这。”
 
“我要让自己的讲解有价值”
当讲解员两年的王华蓉曾被一些游客的迷信言论冒犯。她觉得很无奈:“我们就在这里守护着他们,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啊。”她2012年就来地震遗址工作,但因为往返于废墟和纪念馆的摆渡车停运,她从票务员转岗来讲解。
 
王华蓉强调,她是这里的工作者,“把自己当作一个幸存者就没办法工作了。”地震发生前的两个小时,王华蓉一家从当时县城的公安局去了姥姥家,算是与地震最严重的地方擦肩而过,转移安置时,全家人在山间走了一天一夜才回到县城“爬了七座山,而且没有路,我老爸就拿着一把刀在前面开路。”回想灾难发生时的经历,她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地震后,王华蓉觉得自己魂丢了一半,一个月后开始哭得撕心裂肺,“没有找到亲人我都没有哭。后来才觉得当时是哭不出来。”而讲解之初,她还没走到公墓前就开始哭,用了半年才调整好情绪。因为是当地人,她有在工作时就会多讲一些过去的情况,也会有游客向她询问当时的事,“有的客人会先问我方不方便讲,有的游客就直接拉着我问这个问那个。其实也能理解,因为到这个地方来的人都想了解更多嘛。”
 
王华蓉特别喜欢这份工作。一方面,她可以每天回到在“新北川”的家,与父母团聚。更重要的是,她满足于“讲解”本身的价值:“通过我,让不了解遗址的人能了解北川地震,了解防震减灾,了解以后地震时躲在哪些地方比较安全,让他们了解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我就觉得挺好的。”
 
和所有讲解员一样,除了完成讲解的工作,王华蓉还要参加每周一在纪念馆的例行培训,“当了讲解员之后,接触和了解的东西太多了。你会每天去充实自己的讲解词,看很多关于地震的书,看汶川、映秀和其他地方的相关资料。有些故事真的特别感人。”
 
讲解员培训的内容广泛,既有与地震相关的知识、故事和救援精神,也有应对突发情况的急救措施。而与王华蓉见面的周一下午,讲解员们围坐在纪念馆大厅一角,依次起身讲述“5·12”地震中的故事,正在为一项讲解比赛做准备。一名讲解员介绍,为比赛准备的演讲词和平时的演讲词差不多。
 
在这天下午的培训里,抑扬顿挫的演讲声、忘词时的笑声和结束的掌声交替出现,回荡在三四百平方米的大厅中。而在更早的午休时间里,已经有一些讲解员在纪念馆各据一方叽叽喳喳。一名讲解员说:“很多人都会说这里工作不好啊,但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惨。这里氛围挺好的,大家都是姐妹。”
 
这些讲解姑娘们都习惯了留在“裂缝”的日子。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李裕鸿 范鑫;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2.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3.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4.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5.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6. ·蒋丽丹:我是范长江纪念馆的“哨兵”
  7. ·摘下贫困山村帽,奔向致富“同心”路
  8. ·誓把天堑变通途:九绵高速公路的守望者
  9. ·陆记蛋烘糕:小巷里的成都老味道
  10. ·田家紫皮大蒜:价格波动揪人心 地标产品寻出路
图片新闻
  1.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2.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3.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4.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5.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6. ·蒋丽丹:我是范长江纪念馆的“哨兵”
  7. ·摘下贫困山村帽,奔向致富“同心”路
  8. ·誓把天堑变通途:九绵高速公路的守望者
  9. ·田家紫皮大蒜:价格波动揪人心 地标产品寻出路
  10. ·蓉城童子街小区垃圾分类的“破冰”之旅
推荐内容
  1.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2.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3.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4.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5.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6. ·蒋丽丹:我是范长江纪念馆的“哨兵”
  7. ·摘下贫困山村帽,奔向致富“同心”路
  8. ·誓把天堑变通途:九绵高速公路的守望者
  9. ·陆记蛋烘糕:小巷里的成都老味道
  10. ·田家紫皮大蒜:价格波动揪人心 地标产品寻出路
最近更新
  1.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2.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3.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4.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5.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6. ·蒋丽丹:我是范长江纪念馆的“哨兵”
  7. ·摘下贫困山村帽,奔向致富“同心”路
  8. ·誓把天堑变通途:九绵高速公路的守望者
  9. ·陆记蛋烘糕:小巷里的成都老味道
  10. ·田家紫皮大蒜:价格波动揪人心 地标产品寻出路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