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大千”撞上范长江:书画家段瑞明的“回转身”

日期: 2019-11-07 21:02:58 点击: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书画。”段瑞明偏着头,慢慢吐出这句话。

 
他的脸庞略有棱角,狭长的眼睛上罩着一副细金属框眼镜,别在耳后的长发微卷,讲话温吞斯文,流露出一股艺术家特有的气质。
 
1971年,段瑞明出生于书画之乡、大千故里——四川省内江市。张大千传承下来的书画基因塑造了内江城的“文艺范儿”,也滋养了一批像段瑞明一样的书画家。
 
相比张大千,内江的另一位名人范长江则要“低调”许多。范长江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创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被国务院定为“记者节”,以他和邹韬奋的名字命名的“长江韬奋奖”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段瑞明坦言:“范长江是新闻界的泰斗,内江人的骄傲,但之前我对他的具体事迹却并不清楚,只知道他是个名记者。”
 图片1.png
记者与段瑞明在范长江纪念馆 王毅璇/摄
 
2008年6月,段瑞明的一位朋友想去范长江的老家看看,并邀请他一同前往。出于对一个不熟悉的家乡名人的好奇,段瑞明与朋友结伴来到了内江市东北角的田家镇正子村。当时,范家祖宅正在修缮,造型优美的百年老屋,屋前屋后的水田,黄荆树还有蜿蜒的青龙河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范长江故居,段瑞明拍摄了许多照片,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些照片往后将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以后的人生也将与这座老宅以及他的主人——范长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撞入范长江纪念馆的书画家
在钟灵毓秀的内江山水的滋养下,在书画之乡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农家娃”段瑞明从小就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画山,画水,画花鸟,热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幻想能够成为张大千式的书画家。
 
画画需要空间,花费也大,而书法,特别是硬笔书法则要省事许多,随时随地,拿出一支笔,摸出一张纸,段瑞明就能将情思寄予纸张。18岁那年,在全国“利达杯”硬笔书法比赛中,段瑞明意外地获得了“鼓励奖”。与他后来获得的许多荣誉相比,“鼓励奖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它的确给了段瑞明很大的“鼓励”,他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练习硬笔书法上,一边打工一边拜师求学。
 
1994年,段瑞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本硬笔书法专集。此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多部硬笔书法字帖,在书画界崭露头角。由他独立完成的《学生新概念习字》系列作为学生写字教材在省内外被普遍使用,总发行量逾千万册。字帖的销量好,出版社便经常主动向他约稿,“那个时候,我一年能出版10多本字帖。”谈起书法,段瑞明的脸上是掩不住的自豪。
 图片2.png
段瑞明的硬笔书法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段瑞明在硬笔书法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他画画的手艺也没落下。当时,内江市最大的商业集团——百货集团公司聘请他美工,为公司绘制广告画。出字帖,画广告便成了段瑞明的日常。将“最大的愿望”与“吃饭的饭碗”结合起来,他自得其乐。因为段瑞明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内江市文化馆将他作为专业人才引进。
 
段瑞明平静安逸的生活在2009年被一份“临时抽调”的工作打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批示下,内江市政府于20068月启动范长江故居的修复工作,这项工作被列为重点工程项目。2009年,适逢范长江诞辰100周年,故居的修复工作接近尾声,开放故居的准备工作顺理成章地被提上日程。段瑞明此前在百货集团公司挂职,对展陈、装饰装修比较有经验,便被临时抽调到范长江纪念馆,协助布展公司进行展览策划工作。
 图片3.png
修缮中的范长江故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37年2月,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几经辗转,“撞入西安”,并在周恩来的介绍下进入延安,成为首位进入红色政权中心采访的国统区记者,迎来了思想上的重要转折和职业生涯的重大突破。2009年3月,在范长江诞辰100周年的背景下,书画家段瑞明被临时调派,撞入范长江纪念馆。历史相似,但当时的段瑞明却没有范长江那样大的抱负,对一向不爱做行政工作的他来说,“临时工作”完成后,他还是要做“老本行”。
 
坚守十年的门外汉
草创时期的纪念馆只是故居的12间小屋,简单的展板就陈列在这些逼仄的房子里。纪念馆小,馆内的工作人员也少,加上段瑞明只有4人。在人手紧缺期,熟悉情况的段瑞明便留在了纪念馆,作为副馆长主持工作。在纪念馆,段瑞明不仅要处理行政事务,还要兼任讲解员。
 
谈起书画,段瑞明头头是道,但说起新闻,说起范长江,他却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更让他为难的是,自己的普通话实在是“太差了”,让他来当讲解员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做选择,段瑞明只能硬着头皮上阵。
 
为此,他有意地纠正口音,恶补范长江的相关知识,方蒙、徐向明的两本《范长江传》、陈涛的《范长江评传》是他的“启蒙”读物。“从那时起,我的床头柜上摆的除了文字文学方面的书籍,就是范长江的资料书。”段瑞明说。
 
纪念馆开放后,大批新闻人士慕名前来。2011年,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刘奇葆专程到纪念馆参观。刘奇葆曾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新闻知识深厚段瑞明指着展板上的照片向刘奇葆介绍道:“北平和平解放后,范长江奉命接管国民党的《华北日报》,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人民日报》,这是《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刘奇葆反问:“据我所知,《人民日报》此前就已经创刊了,照片上的那张怎么是创刊号呢?”这触及到了段瑞明的知识盲区,看着眼前的大领导,他惊出了一身汗,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参观完纪念馆,刘奇葆告诉段瑞明:“纪念馆虽小,但你们需要做的事很多。长江同志的成功不是偶然,你们要好好挖掘‘长江精神’。”段瑞明将这番话默默地记在了心里,他想方设法地与范长江的亲友取得联系。
 图片4.png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刘奇葆到范长江纪念馆参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与范长江亲友的交往中,段瑞明对范长江其人其事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感受到了“长江精神”的感召力。段瑞明曾去拜访国际新闻社的老同志季音。“季音同志的身体不太好,讲话的时候嘴巴都包不住了,但他一提到范长江就很有精神,跟我们讲长江同志是他学习的榜样。”已到耄耋之年的季音拄着拐杖亲自到小区门口迎接他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段瑞明说话的声音有些颤抖。
 
 图片5.png
段瑞明与季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纪念馆拜谒的新闻人都很虔诚,像我们搞书法的人将王羲之视为书圣一样,他们也把范长江看作是新闻工作的圣人。”在和参观者交往的过程中,段瑞明感受到了纪念馆工作的神圣,“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段瑞明说。
 
除了神圣感,支撑段瑞明走过来的还有价值感。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范长江是谁,做了哪些事,但当他们参观完纪念馆,感到有收获,称赞纪念馆办得好的时候,段瑞明就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
 
“过去,我把纪念馆的事情当作工作,现在,我是怀着对范长江、对纪念馆的感情在坚持。”聆听新闻前辈的讲述,看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段瑞明开始真正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范长江一生坚持真理,这种坚持使他在新闻界大放异彩,也深深地影响着我。”认准一件对的事情,并且坚定不移地做好它,让段瑞明感到很安心。现在,那个当初“只知道范长江是个名记者”的年轻人已经在范长江纪念馆坚守了十年。
 
长江精神的“播火者”
“范长江的身上有三个可贵的品质,一是知识渊博,二是不畏艰险,三是追求真理,这些品质是当今社会普遍缺乏的。”段瑞明认为,纪念馆的价值不仅在于缅怀先贤,更在于让历史照进现实,影响今天。
 
为了让纪念馆的展览更加生动,段瑞明多次向范长江的亲友征集范长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范长江的小儿子范小建捐赠的一件衣服让段瑞明印象深刻。那是范长江的一件咖啡色皮夹克,范小建下乡插队时,父亲把这件皮夹克送给了他,此后,这件衣服就一直陪伴在范小建的身边。这件皮夹克让段瑞明看到了两代人的传承,纪念馆要做的工作正是传承。
 
相比单调的文字,段瑞明认为口述和实物资料更能打动人。为此,纪念馆馆长当起了记者,范长江的弟弟、儿子、同事、同学,甚至是范长江采访对象的后代,他都一一走访。除了做口述史,段瑞明还用脚步丈量范长江行走过的土地,收集资料。
图片6.png
段瑞明(中)与范长江的弟弟范长城(左)、长子范苏苏(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9年至今,段瑞明行经川、甘、陕、青、蒙五省,几乎把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范长江当时走过的原路很多都没有了。” 2017年9月,段瑞明对照范长江的旅行通讯,在额济纳旗史志局局长李靖的带领下,对范长江西蒙考察的路线做了还原。
 
1936年8月,范长江曾化装成公司职员在额济纳旗探访日军动向。段瑞明来到额济纳旗的时候,范长江当时路过的新绥汽车站早已不在,新绥公路也已被沙丘掩埋,电报局的电线杆没了踪影,“沙漠白宫”也化为废墟,只剩几棵干枯的胡杨歪斜着倒在沙丘上。在李靖的带领下,段瑞明沿着戈壁行走,有时依稀能够看到脚下老新绥公路的痕迹。实地考察让段瑞明对范长江不畏艰险的精神有了更深地体会,也得到了一些新的线索,他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又成为了范长江新闻活动的实证资料。
 
2009年,范长江纪念馆还只是范长江故居的瓦房,段瑞明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经过十年的努力,现在的范长江纪念馆已初具规模,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长江大课堂、范长江新闻林、故居广场、游客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各种形式的资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范长江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针对不同的参观者,段瑞明还特意设计了不同的解说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长江精神”。
 
因为段瑞明的悉心规划,原本“低调”的范长江现在也开始“高调”起来,走在内江的街道上随便问一问,很少有人不知道范长江,不知道田家镇的范长江纪念馆。“纪念馆刚开馆的时候,百度百科上关于范长江的词条还不到10万个,现在已经涨了十倍。”段瑞明说。
 
“如果有人还不知道范长江,那就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是段瑞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9年是范长江110周年的诞辰,段瑞明计划与中国记协合作,在纪念馆建立培育新闻人才的课堂——长江干部学院,将范长江纪念馆打造为中国新闻界的圣地,更好地弘扬长江精神。
 
因为纪念馆的工作繁忙,段瑞明很少有时间写字画画,2009年到2015年这6年的时间里,这位“高产”的书画家再没有出过字帖或作品集。现在,范长江纪念馆初具规模,段瑞明又“重操旧业”。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练字的白纸;电脑桌面上满是书法作品文件夹;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也偶尔能够看到他的“涂鸦”作品……
 
十年,段瑞明见证着范长江纪念馆的成长,而纪念馆里报纸形状的建筑,碧波荡漾的荷塘,郁郁葱葱的新闻林都打上了他书画家的烙印。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王毅璇 宋美彤 姜世丹;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当“张大千”撞上范长江:书画家段瑞明的“回转
  2. ·资中木偶戏:百年非遗展魅力 指尖传承木偶情
  3. ·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4. ·杨文国:扎根内江的书画人生
  5. ·新繁棕编:指尖上编织出的希望
  6.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7.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8.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9.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10.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图片新闻
  1. ·当“张大千”撞上范长江:书画家段瑞明的“回转
  2. ·资中木偶戏:百年非遗展魅力 指尖传承木偶情
  3. ·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4. ·杨文国:扎根内江的书画人生
  5. ·新繁棕编:指尖上编织出的希望
  6.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7.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8.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9.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10.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推荐内容
  1. ·当“张大千”撞上范长江:书画家段瑞明的“回转
  2. ·资中木偶戏:百年非遗展魅力 指尖传承木偶情
  3. ·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4. ·杨文国:扎根内江的书画人生
  5. ·新繁棕编:指尖上编织出的希望
  6.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7.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8.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9.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10.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最近更新
  1. ·当“张大千”撞上范长江:书画家段瑞明的“回转
  2. ·资中木偶戏:百年非遗展魅力 指尖传承木偶情
  3. ·工人村众生相:“宽窄巷子”里的成都肌理
  4. ·杨文国:扎根内江的书画人生
  5. ·新繁棕编:指尖上编织出的希望
  6. ·北川“裂缝”里,讲解姑娘留下的四个理由
  7. ·求学入党立业成家 范长江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8. ·盖碗茶铺里的村主任
  9. ·乡村建设进行时:聚焦四川连枝村的“蝶变”
  10. ·这一年,新闻传播学者在想什么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