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日期: 2019-11-10 11:01:13 点击:
 

    李芯锐腰板挺直皮肤黝黑,身着军绿色上衣,站在蜂场中央,眉头紧皱,眼睛盯着被黑熊动过的蜂箱,叹了口气说:“都装上钢筋栅栏了,还是防不住黑熊!”

 
就在7月11日晚上,一只黑熊“光顾”了李芯锐的蜂场。在一场现实版“熊出没”之熊偷蜂蜜落幕后,现场只留下被熊爪掏破的蜂巢和“落难”的蜜蜂,蜂农正无奈地收拾着“熊口余粮”。连坦克都搞得定的李芯锐,如今却为一只黑熊伤透了脑筋。
 
李芯锐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关坝村的返乡青年,今年是他返乡的第八个年头。
 
向往“江湖”
    从绵阳市区出发,过了江油,进入一条接着一条的山路,途中经过弯路、土路和陡坡,大概要四个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关坝村。
 
“穷乡僻壤嘛!”这是李芯锐在18岁时对的评价,此前他从未离开过关坝村
 
1982年,李芯锐出生在这里。童年记忆里,他和家人一起种地,养猪,养牛,养鸡,农忙时往田里背粪,放学了和小伙伴满山跑。
 
小时候从来没出去过,上学时喜欢看武侠小说,就觉得外面那个‘江湖’会很精彩。”李芯锐道。
 
在他十岁时一场洪水冲走了他家的房子,也“冲断”了他的读书路一夜之间,家里一贫如洗。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亲戚家的房子里,穿别人的旧衣服,吃救济的陈米,更没钱交学费。“有一回我出去借了50块钱学费,我拿回家都把钱在手心里捂湿了。”李芯锐回忆道。
 
“初中毕业后,就再没上过学。”他的语气里带着些许遗憾。在他眼里,想走出大山,除了读书,另一途径就是当兵。
 
“为了前途呀!”李芯锐说。
 
1999年,刚满18岁的李芯锐,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前往西北,当上了“坦克兵”。
 
刚到新兵连的第三天,不习惯西北干燥气候的李芯锐,鼻腔内毛细血管破裂流了一小时血。除了生理上的反应,生活里突然出现新的人让他感到“别扭”。毕竟,十八年来和他说话的都是村里的同一拨人。
 
刚到部队时,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有电话,就连报平安,李芯锐也只能打给县城的叔叔家。电话通了,另一端传来婶婶的声音,“喂!”听到熟悉的声音,他叫了声“娘娘”,哽咽了一下。
 
记得很深刻,那通电话打了三分钟,对面一直在说话,我就一直回‘嗯’,是没法说话的,也说不出来话的。”李芯锐说道
 
戈壁滩,烈日当空,脚踩黄沙,他想念关坝。
 
“在西北的戈壁滩训练,风一吹,半碗饭都是沙子。”他笑着回忆道
 
山里的孩子最不怕吃苦。李芯锐刻苦训练,被选上班长,也得到了全连唯一一个入党名额。
 
2001年退伍后去面试宾馆保安当被面试的人问有什么特长时他自信地说:“坦克驾驶!”,没成想对方说了句:“不好意思,我们这边没有坦克给你开!”回家后他一句话也不说,一个人跑到山里放了一个星期的羊才下山。
 
他曾向往的这个“江湖”并美好。
 
回山里去
 “我想留村子里面,可是在家里我无法养活自己,没有能让我做事的平台。”李芯锐说道
 
他觉得卖饲料这个营生应该不错,就开始辗转各个村子卖饲料,可卖了两个月,成本都没赚回来。无奈之下,他决定踏上第二次离乡之旅。
 
重返“江湖”,这名昔日的坦克兵当过工人,也做过服务生、厨师、司机。四处漂泊讨生活,他去过哈尔滨、大庆、北京和西昌。
 
“西北、东北、北京,这些地方我都待过,可是始终对家乡念念不忘。”在山里“野”惯了的人,很多做事方式和城里不一样。”他在随笔里这样写道。
 
十年一晃而过,在外的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钱包也鼓起来了,但李芯锐还是觉得,这里没有他想要的生活。
 图片1.png
李芯锐走在“白熊沟”的山路上 陈思敏/摄
 
他想要的生活就是回山里去,而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2009年,公益组织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入驻关坝村,与关坝村共同成立了关坝养蜂专业合作社,创立“熊猫蜂蜜”品牌,原生态的饲养模式开辟了关坝村的独特养蜂之路,养蜂人让蜜蜂飞向山野,自己采集花粉,酿造出百花蜜。
 
李芯锐的父亲是关坝养蜂合作社的骨干,2011年9月,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人常来家里做客,在他们的谈话中,李芯锐第一次接触到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的概念。
 
“他们在为我们的村子做事情,我们一直在这里生活,但是我们没有去反思,我们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这让李芯锐感触很深。
 
父亲没怎么出过村子,因此普通话讲得不好。听父亲和外边来的人聊天,李芯锐常常感觉到,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父亲这辈人如今已很难和外界沟通。
 
“问吃了没,这可以聊,但更深层次的聊天,父亲就插不上话了。”李芯锐回忆道。而合作社的发展少不了和外边的人打交道,这里越来越需要年轻人。
 
他决定留下来帮父亲打理养蜂合作社,平武素有“天下熊猫第一县的美誉”,也是从那时起他称自己为“熊猫故乡的返乡养蜂人”。
 
卖蜜和“做保护”
“关坝可以有不一样的发展方向,如果按照原始的方式去走,它只会沦为平武县248 个村子里比较落后的一个。”他决定带着家乡的蜂蜜往外走,希望合作社能独立将蜂蜜卖出去。
 
2012年,李芯锐开淘宝店铺卖蜜。此前,他只接触过一次电脑。他不会拼音,打一个字要在键盘上摸索好久。处理淘宝业务时,他一只手拿着字典翻看,另一只手用食指戳键盘。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戳,直到拼出一个完整的字。“没办法,我得逼自己打字啊。”他说道。
 
2012年年底,李芯锐用淘宝店铺和微信朋友圈,终于将滞销的蜂蜜全部售出。
 
2013年,合作社股东选举李芯锐做理事长。为了进一步打开销路,李芯锐只身前往北京去寻求合作。
 
李芯锐带上50瓶蜂蜜,事先查好目的地和路线,并一一记在纸条上。到了北京,他在一个地方留两瓶蜂蜜和一张名片。但最后,他只谈成了一单,为这一单,往这个地方跑了三趟。
 
“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爱推销自己,但卖蜜这事儿总得有人做!”李芯锐说道。
 
历经种种曲折,关坝村逐渐有了转变。据李芯锐介绍,到2013年,合作社从欠账状态转变为开始给村民分红(按照投资比的40%),2014年和2015年投资比达到80%,到2015年合作社给村上返利累计现金28800元。如今,关坝村的蜂农投资回报率可达到百分之二百。
 
蜂养起来了,蜜卖出去了,养蜂合作社的发展步入正轨,李芯锐将更多精力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上,作为“养蜂人”守护着“熊猫的故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们在山中的无序开采破坏了环境,也威胁着山中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为此,关坝村村民自发形成了巡护队。2013年,李芯锐开始担任巡护队队长。
 
他曾独自一人进山,用红外相机拍摄野生动物,带领巡护队对关坝沟加大管护,为村民开展自然教育。村民不再上山打猎,有人在河里撒网捕鱼会被举报,昔日猎人变巡护队成员。 
 
行走在深山与“江湖”之间,李芯锐最终于山水之间实现了一场“江湖梦”,从繁华世界走过,故乡才是他的归宿。
 
与其在城市的蜗居里面感叹‘回不去的是故乡,记忆深处是乡愁’,干嘛不选择回到家乡,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今年的1月9日,李芯锐在一篇日志里这样写道。从今年开始,他打算逐渐从养蜂合作社的事物中抽身,“我准备一心扑在生态保护上。”李芯锐说。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吴雅楠;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2.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3.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4.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5.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6.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7.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8. ·梓潼天宝蜜柚:品牌化引领发展新态势
  9. ·潼江河:强化水质“源头”治理,打造梓潼“生态
  10. ·重走巴蜀:那些人 那些事
图片新闻
  1.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2.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3.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4.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5.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6.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7.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8. ·梓潼天宝蜜柚:品牌化引领发展新态势
  9. ·潼江河:强化水质“源头”治理,打造梓潼“生态
  10. ·重走巴蜀:那些人 那些事
推荐内容
  1.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2.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3.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4.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5.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6.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7.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8. ·梓潼天宝蜜柚:品牌化引领发展新态势
  9. ·潼江河:强化水质“源头”治理,打造梓潼“生态
  10. ·重走巴蜀:那些人 那些事
最近更新
  1. ·“坦克兵”返乡记:回熊猫故乡养蜂
  2. ·矢志不渝,伍玉和她的“三花”一直在路上
  3.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变”与“不变”
  4. ·几度浮沉守初心——川剧演员的“台下戏”
  5. ·高院村:建设新屋谋发展,搭起美丽乡村梦
  6. ·李华军:返乡创业先行者,脱贫致富带头人
  7. ·老北川羌寨的震后重生
  8. ·梓潼天宝蜜柚:品牌化引领发展新态势
  9. ·潼江河:强化水质“源头”治理,打造梓潼“生态
  10. ·重走巴蜀:那些人 那些事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