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长江上游支流,位于四川省中部。沱江的中段资阳河,覆盖了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地,这条河流不仅孕育着生命,也滋养着文化。以资阳河命名的资阳市正是川剧资阳河流派的发源地。
据传资阳有一座城隍庙,庙里住着个城隍老爷,不但有求必应,还爱听川戏,护佑戏人。据《资阳县志》载,清朝时期(公元1748年前后),乾隆皇帝在京听闻资阳城隍“佑国护民”种种神迹,亲笔御书“显忠大王”四字悬于城隍庙正殿。自此,巴蜀百姓不论远近,皆前往城隍庙朝圣,各地演出戏班也蜂拥而至,大腕云集、名伶荟萃,风靡川渝近两百年。
“所有唱川戏的人,只有上了资阳河城隍庙的大舞台,才能成为‘角儿’。就像现在只有在北京得了‘梅花奖’,你才是角儿。”在资阳河川剧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彭登怀,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刘德华为徒”“登上央视春晚”“受到49个国家元首的亲切接见”……有一天他会成为这么大的“角儿”。
变脸大师彭登怀的“古稀”状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娃娃头”变“武生小子”
“观众黑压压的一片在底下坐着,锣鼓一打我就开始发抖,怎么也迈不出那一步。老师说:‘出去!’接着就一把将我推出了马门。”年仅8岁,对于川剧中的步法、指法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彭登怀穿着老师从庙里借来的蟒袍,开始了他的川剧生涯。“可说也奇怪,出去的时候我一下就想起了看过的动作。于是我把脚踩到台口上,模仿着看到过的动作比划了一招。” 彭登怀回忆,台下顿时掌声雷动,观众与镇上的川剧老师都感叹道:“这娃真是个天才!”
彭登怀讲述第一次登台表演 狄梦瑶/摄
实际上,彭登怀对于川剧的“天赋异禀”离不开生长环境的滋养。他出生于资阳市祥符镇,父亲的小酒馆成为了他川剧生涯的启蒙地。明清时期就有“成渝好角色,难过内江国”的说法,足见资阳河的艺术水平与川剧的鼎沸盛况。祥符镇,也是资阳河川剧流派中一个典型的“戏窝子”。父亲的小酒馆成为过路艺人、过路剧团的歇脚地。武打、变脸……5岁的他在父亲的脖子上“骑马马”,一边看这些精彩的表演,一边还拍手大叫“好!”,每次看到这些表演,彭登怀都欢喜的不得了。潜移默化中,《白蛇传》、《望娘滩》等传统川剧已被他牢记于心。
“今天我看到什么,明天我就表演什么。”彭登怀最喜欢“现学现卖”。从此,镇上多了个“小戏班子”。他经常带领着一群小伙伴拿着自制的刀枪在街上“打打打”;或者他们来到河边,一个觅头扎进河里,抓着泥巴往脸上一涂,假装表演变脸;有时他们回家会将小手涂满锅灰,来到镇上的茶馆里帮老爷爷们变个“大花脸”。
“孩儿们,变!”彭登怀假装是他们的师父,指挥道,几个小孩就转过身去,用手里的锅灰给自己“变脸”,涂的只剩下双黑溜溜的眼睛,引得茶馆里的老人拍手叫好。镇上的川戏老师喜爱机灵又有天赋的彭登怀,主动提出要收他为徒。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彭登怀坐在茶馆里,屁股下垫个小板凳,就能一板一眼地唱起戏来。
上小学时,他既期待有川剧团来演出,又害怕他们来。因为川剧团一来,他总是心痒难耐逃课去看川剧,直到老师找到父亲:“你儿子已经三天没来上课了……”他才会乖乖回家。趴在父亲早已准备好的长条木凳上,旁边墙上是两根树棍。尽管每次都挨打,下一次他还是照去不误,“翻墙”“钻洞”“上树”……为了看戏他用尽了一切办法。
1959年5月,成都的戏班子,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艺术学校,来到当时的资阳县城招生。还在上小学的他,与父母各背着一袋麦子从祥符镇一路走到了资阳县城。可当他们来到这里时,成都来的戏班子早已人去楼空,连摊都收了。“走了这么多里路!”他沮丧极了。阴差阳错,有人向他推荐了资阳川剧团。一路找去,他见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恩人——当时资阳川剧团的业务副团长朱俊臣。朱俊臣一听到眼前这个小子要考川剧演员,便停下了手中的麻将。自此,他由一个“娃娃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武生小子”。
“武生小子”成“变脸大师”
在资阳川剧团,他看到了川剧中真正的变脸技艺。《九变化身》中侠盗贝戎通过九次变脸躲避官兵追杀,《白蛇传》中的紫金铙钹几番变化,都让他倍感惊奇。强烈的兴趣让他从武生走上“变脸之路”,并走出了自己的风格与高度。
1993年开始学习变脸;1999年在新加坡破世界纪录:“25秒12张脸”;2000年收刘德华为徒,着手借名人之势将川剧推向世界;变回本脸之后再变化,不再用手挡就能直接进行变脸……相较于第一代变脸人康芷林,第二代变脸人孙德才,彭登怀以张张大、张数多、颜色反差大为特点的突破创新,使他被誉为第三代川剧变脸的旗手。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兰光临对他说:“祝贺你, 你为川剧做了新的贡献!”实际上,彭登怀的变脸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彭登怀这个人太鬼了!”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变脸后,剧团里的人评价道。资阳川剧团在外演出之时,表演变脸的老师突然生病。此时,观众已经进场,“猴子都要救戏,救戏如救火。”本着这样的想法,彭登怀向团长自告奋勇:“团长,我来唱贝戎!(川剧《九变化身》中的主角)”团长虽一开始惊讶道:“你开什么玩笑!”但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让他上场。表演结束后,团长才发现彭登怀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偷学技艺。
“我的老师不会变脸,会变脸的老师不教我。”彭登怀也有些无奈。当时,对于变脸技艺的传承理念还不像今天这么开放。“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些观念是川剧变脸技艺中的“行规”。每个川剧团平均只有一个人会变脸。因此,尽管感兴趣,彭登怀却始终无法学习这门技艺。
好在“人小不起眼”,他常在蹲在马门偷看别人变脸。剧团团长只道他人小鬼大,却不知他跟着舞台上的老师演了多少遍贝戎。他注意到,剧团的变脸老师每天9点去下棋,趁着老师去下棋,他便进老师的房间拿着戏服在自己身上比划,一遍又一遍。直到变脸的师傅快回来了,他才赶紧将衣服按照原来的样子折好,放在原位。除此以外,彭登怀还在变脸老师的化妆间凿了个洞,偷偷观察变脸的技巧。有人曾笑话他,彭登怀的眼睛一大一小,一定是“凿壁偷学”的缘故。
“变脸大师”与“舆论主角”
“委屈,我太委屈了。” 尽管已经时隔近20年,提起2000年刘德华拜师一事,彭登怀依然感慨万千。“我那时候非常‘讨厌’刘德华。”他戏称。
2000年是他“毕生难忘”的一年,天王巨星刘德华拜自己为师,彭登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时间,“彭登怀收了刘德华40万”“彭登怀泄露国家机密”“彭登怀收刘德华为徒是为了‘粮谷进仓’”等流言四起。有人要他认错,也有人甚至要求将他开除公职。长达四年的时间,彭登怀都被这样的流言蜚语包围着。面对这一切,这位老艺术家哭过,也费解过,但最后他选择把注意力放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彭登怀与徒弟刘德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刘德华拜师开始,我就萌发了把川剧推向国际的念头。要用华仔的知名度将川剧的变脸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于是,他开始着手打造一部以“变脸”为主题的电影,目的就是弘扬川剧变脸。从2000年萌生想法,到2002年剧本初稿形成,现在这部电影依然在不断修改中。因为不仅彭登怀已年过七旬,刘德华也已年过半百了,再去演川剧中的年轻小生对于刘德华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提起这个过程,他感叹道:“太难了,实在是太难了,电影界里面太复杂。”光是设想一下未来电影成功的场景,这位已历经沧桑的变脸大师都想流泪。
20年磨一剑,这对师徒走过了流言鼎沸却躲不过无情岁月。但彭登怀还是坚定地跟华仔说:“这是老师的闭眼心愿,后半生的闭眼心愿。”他顶得住当时所有的流言蜚语,却顶不住别人骂:刘德华拜师20年了,变脸没有推广出去,你们这就叫欺骗公众!
而刘德华在发给他的录像中认真承诺道:“我一定要帮老师,把变脸这个艺术推向全世界。要让全世界人都知道,我们中国、我们川剧有一种艺术叫‘变脸’。是世界级的!”
“变”与“不变”皆有恪守之道
“变”与“不变”皆应有恪守之道,这句颇有哲学意味的话语是他多年所信仰的。他虽是“变脸大师”,但当退下舞台,他坚守着他做人的“道”。成名以后,他谨遵彭氏“孝、忠、善”家训,坚持做慈善事业。他是“四川省慈善大使”,目前资助着3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有戏剧圈内的也有戏剧圈外的,他一视同仁。“成名”二字,对他而言只是意味着可以更好地推广川剧文化,意味着要更加规范自身言行。
在2004年的四川“希望之声”慈善公演中,慈善总会宣传的将捐给儿童、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的门票收入,最终落入了演出中间商和一些演艺明星的口袋。田震、姜育恒、王杰等明星收取了1—40万不等的出场费,后被文化部通报,所收费用悉数退回。这场慈善风波中,只有他与刘德华一分钱都没有拿。问他为什么没有拿,他说:“那是慈善公演,既然是慈善,我为什么要拿?”
因为坚持“变”,他不断创新,让川剧变脸乘上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他打破传统观念,传外也传女,力求让变脸技艺后继有人;他一步步走出祥符镇,走出四川,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又因为坚持“不变”,他初心不变,坚持推广变脸;他谨遵家训,坚持慈善……曾有新加坡富商花重金买变脸技术,但彭登怀认为变脸是中国国粹,断然拒绝。一步步走出去的变脸大师,诉说着他的“变”与“不变”,眉宇间尽是豁达与从容。
现在他依然在研究新技术下的变脸技艺该如何突破。他的徒弟中有天王巨星刘德华,有“川剧变脸王”康勇,也有散落在成都大街小巷里的变脸艺人……川剧变脸再也没有“不为人知,不为人喜,不为人传”的失落,这是他主动扛在自己肩上的责任。提起他的“变脸之路”,彭登怀的眼里除了酸楚,更多的是坚定,是力量。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宋美彤 狄梦瑶 郭阳 王毅璇;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