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之中,古槐林旁,有一间墨瓦小厅,名曰怡园。每个周六,总有恢弘的乐鸣之声,从这里传来。
走进怡园,在中间看台之上,一支乐队正在演出,古琴、琵琶、二胡、横笛交相而奏。一位鹤发老人坐于其中,手拉二胡,极为陶醉专注。
七曲山大庙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这里不仅有三代建筑、万亩松柏,还有“一乐”、“一雅士”。这“一乐”是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古乐,而“一雅士”,则是指洞经古乐第四代传承人——白中富。
白中富今年65岁,精神矍铄,面目舒朗,一举一动都透着儒雅的气息。与人交谈时,白中富语调平缓,令闻者如沐春风。
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来,老人的声音一顿一挫,讲述着他与洞经古乐的故事。
遇恩师,结雅趣
白中富从小生活在梓潼“九院”,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中国两弹城”——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梓潼,在此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白中富上初中。他所在的中学属于九院六所。当时附近人员稠密,学生众多,而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但“两弹城”有十分严格的管制措施,不可以从外面直接调派教师。白中富解释说:“那里面工作的工人都是保密的,不能随意进那个军事管制区。”
师资力量的匮乏引起了九院院长的极大重视。随后,很多在两弹城工作的子弟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也就是这时,白中富接触到了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高材生”老师。
这些“高材生”老师不仅学识谈吐不俗,还有着极高的音乐素养。在那个人人唱样板戏的时代,老师们不仅哪个样板戏都能拉,而且“拉的相当美”。白中富看到老师们平时“吹吹打打”,对音乐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其中,来自北京大学的刘奉山老师发现了白中富这个音乐苗子,经常对他说 :“我给你伴奏,你唱一唱”。也就是在那时,白中富学会了几乎所有的样板戏曲目,也学会了一些二胡的基本弦法。
白中富在演奏二胡 拍摄/周唱
在学习的过程中,白中富看到能演奏出如此动听声音的二胡,一下子心动起来,便决心亲自做出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
白中富发现军事工程附近的棚架都是用兰竹做的,而兰竹正是制作二胡的材料,就选了一种做成六边形的琴。琴身有了,琴弦怎么办?他又把电话导线里的钢丝抽出来,制成二胡的琴弦。白中富又观察到二胡发声的琴皮是蛇皮制成的,“当时我们就很想扑着一条蛇。有一次我二哥在乡里打了一条蛇,把它剥下来,就把那个皮儿绷在上面,然后缠起来做了。还是能拉出声音的,哎呀当时我就挺高兴的”,白中富说道,脸上流露出自然的笑意。就这样,他就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一把二胡。
再后来,初中毕业,没有得到推荐名额的白中富错失了上高中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随后,1972年,通过选拔和推荐,白中富正式成为梓潼国营文艺宣传队的一名队员。
改革开放那年,白中富又被调到文工团。而也正是在这里,白中富因为“个子太高,和大家跳舞身高不协调”,最终决定 “走音乐这条路”。在文工团,白中富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位恩师:四川音乐学院的杨文俊老师。在老师“手把手,一对一”的教习下,在一个月内白中富的音乐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后,在复兴地方戏曲的大潮之中,白中富再次被调至川剧团,成为了一名琴师。这份工作,白中富一干就是十六年。白中富向我们介绍:“在川剧团,我主要从事拉弦、吹奏、弹拨这三方面的工作。”
白中富的乐器们 拍摄/周唱
从小学教师到文宣队,从文宣队到文工团,再到川剧团,兜兜转转17年,白中富再次回到了教学岗位之上。1988年,白中富成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一直坚守到退休。
奏洞经,抒雅情
谈到洞经古乐,白中富兴奋起来。
洞经音乐是非常古老的传统器乐乐种,起源于四川省,从南宋乾道年间发起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生在梓潼的白中富一直受到洞经古乐的熏陶和影响。
“从小我常跟着父母一起去七曲山大庙。每年春天,文昌帝君出巡,就要有乐童为他伴奏。”回忆起过去,白中富脸上浮着一丝向往的笑意。
在庙会上,文昌帝君的塑像要被抬举游行,接受人们的朝拜。文昌帝君出巡的队伍浩浩荡荡。按照旧例,队伍的伴奏要有以打击乐,吹奏乐为主的大乐,还要加上大锣大鼓,唢呐等等。这就是洞经古乐。这种音乐粗犷宏大,气势磅礴,给白中富留下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我看到那么多人啊,男男女女啊,老老少少啊,簇拥在一起。然后音乐响起来,各种香啊,纸啊在那里放着。”当时,白中富的父母告诉他,这就是他们对文昌帝君的信仰。
“尊祖,孝老,爱亲,诚信”,是白中富眼中文昌精神的内涵。也正是因为童年的经历,在之后的传承道路上,白中富深深明白,自己传承的不仅仅是洞经古乐,更是音乐之下更加绵长深邃的文化脉络。
早在白中富参加川剧团的时候,政府就经常安排他前去文昌庙会参加演奏典礼。2000年,文昌洞经古乐演奏团成立。而在以前,洞经音乐的演奏仅仅停留在民间,并没有专业的团队去演奏洞经音乐。演奏团正式成立后,每年要接大概两百多场表演。
2008年,洞经古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中富被评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国家文件 拍摄/周唱
白中富介绍道,洞经古乐一共有240多首曲牌。有欢快喜悦的,也有有悲伤的,还有应用于祭祀当中宏大场面的。
“就比如这个序幕拉开的时候就是:当当当当当——,还有文昌出来的时候:啦唉咪咚啦咚咚 “,白中富一面介绍,一面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伴着音乐,他的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眼睛也闪现出了别样的光采。
“然后是道锣,他的用意就是开道,他的这个锣一响,行人止步,远者息声,就是不能说话的,蛮庄严的,这种气势有一种神灵的感觉。”白中富如数家珍,言语之中皆是自豪之色。
洞经音乐分为大乐、细乐和铜锣经三大类。在演奏过程当中,要求人们衣冠整洁、大方、统一,同时要意识虔诚,不可交头接耳。这种传统,在白中富等人的坚持与努力下,一直保留到现在。
觅前路,守雅志
谈到现在洞经古乐的传承情况,白中富的眼神黯淡了一下,坦言:“我们现在的传承确实面临着青黄不接的情况。”
现在的洞经古乐演奏团一共有35人,其中最小的50岁,最高寿的已有82岁,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倾向。“年轻人感觉是什么呢,它的速度慢,跳跃的幅度不大,所以激情呢不太够。就是,他不喜欢”,说到最后三个字,白中富不自觉加重了语气。
“虽然国家给了传承人一些补贴,但是他在挖掘发展,教育传承这一块(的投入)太少了。”白中富叹息道。
白中富是洞经古乐第四代传人,而他的接班人是洞经古乐演奏团团长郭荣,现如今也已经62岁,只比白中富小三岁。
另外,洞经古乐演奏团仅有的35人之中,音乐素养和技巧也参差不齐。队员中有一部分是从之前从事音乐的教师队伍中退休的,素质稍高一些;而很多民间来的,他们的音乐素养低,乐曲的演奏技巧也不是很高。白中富并不回避问题:“我们要走出去还有一段距离。”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白中富和他的同事们还是顶着困难,坚持走了下去。近年来,洞经古乐团先后参加了海峡两岸三月清明祭祖节、央视夕阳红等一系列大型演出,受到了很多专家教授的青睐与指导。从2008年至今,梓潼博物馆对洞经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录像等保护工作,已经前后收录了23首洞经古乐。
在传承方面,在国家教育部和梓潼县文化馆的支持下,白中富和他的同事们建立了洞经音乐基地。每年春秋二季的星期一下午,都会有五位演奏团的老师的进入校园,教授学生演奏技巧和洞经古乐的部分乐曲。从2009年至今,他们已经坚持了十年。
对于洞经音乐能否进行创新的问题,白中富笑笑,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这是到台湾的表演,四川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和我们同台演出,这就是回答了你的问题。”他指着照片上一位拉二胡的年轻人:“这些音乐能够创新的,也可以年轻化的。你看,她是四川音乐学院教二胡的老师,也是83年的,跟我儿子一样大。”
白中富又拿出了两个颇有年代感的绿皮箱,打开竟然是满满两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的曲谱。“我们的曲谱变迁(化)有很多,每个时间版本都有一些改变。”白中富一点一点翻看着,一边展示道:“这是我们之前的曲谱,现在不管是抄写格式还是内容上都有所变化。”
白中富在翻看乐谱 拍摄/周唱
“今后我们还要加入钢琴”,白中富继续说,“在乐器上也要有所突破。”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周唱;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