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兰舟、拦舟:羊皮筏子的困境与希望

日期: 2019-11-04 19:29:31 点击:
 

    小暑,日头正盛,黄河在阳光的照射下灿然闪烁。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于兰州乘皮筏“遵黄河以赴宁夏。”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最险者为‘焦牛把子’河水直冲一石崖尖上,皮筏必须对石崖放去,同时又须于未接触之一刹那,转筏下流,生死存亡之际,期间不能容发。”
 
羊皮筏子这种仅存在于西北的古老船运方式,在奔腾不息的黄河上已经存在了三个多世纪。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曾经是黄河上游最为常见的交通与运输工具,横渡黄河、运输货物都要靠它。而在黄河上游,能熟练驾驶筏子搏击风浪的人被称为筏子客。
 
羊皮筏子的前世今生
 
羊皮筏子又称“革船”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据载,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这就是关于兰州羊皮筏子的最早记载。在兰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羊皮筏子赛军舰。”抗战时期,羊皮筏子在路上交通运输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支援前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地处黄河中游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成为了抗日前线。为了支援抗战,补充前线的物资,来自兰州的筏子客们组建了水上大型运输队,乘着羊皮筏子一路西去,向宁夏、绥远运送了大批枪枝弹药等军用物资,为抗日战争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羊皮筏子逐渐退出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行列,转而成为了民俗旅游项目。作为兰州的城市名片,羊皮筏子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游客关注,这个原本只属于西北河道上的古老遗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1.png
黄河上游客乘坐羊皮筏子的情景   图源自网络
 
7月是兰州的旅游旺季。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羊皮筏子本该在黄河上竞渡,但由于最近黄河水位上涨,羊皮筏子无法运营,筏子客牛强就有了一段难得的“清闲”时光。
图片2.png
羊皮筏子近景    图源网络 任世琛/摄
 
“旅游业发展,来坐羊皮筏子的人也多了。游客就喜欢这种传统的项目。”说这话的时候,牛强显得很愉快,他饱受西北阳光洗礼的黝黑面庞上有着明显的笑意。
 
对没有乘坐过羊皮筏子的人来说,很难想象一只看起来无比简陋,只由一个竹排和十几个羊皮口袋组成的“简易”筏子,能在风急浪高的黄河中安全穿行。很多游客不放心羊皮筏子的安全性。事实上,一个筏子上每一个皮口袋的制作都非常精细,即使一个破掉,也能保证筏子整体不受影响。
 
牛强指着一旁的筏子笑着说“羊皮筏子是祖宗留下的智慧,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即使是修补,我们也能做到‘天衣无缝’一代一代都是这样做的。游客坐了才知道,它的安全系数非常高。”
图片3.png
黄河上的筏工在制作羊皮筏子  图源网络 任世琛/摄
 
曾体验过羊皮筏子的当地人突然接了一句话“羊皮筏子就是看着吓人,坐上去就很稳当,他们这些筏工的水平都成着呢。”夹杂着兰州口音的话逗乐了牛强。牛强又与那人攀谈了几句,转回头来,他的目光扫过一旁的黄河发出了一声轻轻地叹息。
 
事实上,对于看似兴盛的羊皮筏子,牛强还怀有着深深的隐忧。
 
风浪之外还有险阻
“十五年前,黄河在兰州段羊皮筏子有很多的,几百个呢,但是现在剩下的就三十多个吧。”牛强怀念的语气,似乎能让人看到当时黄河上的繁华景象。
图片4.png
2004年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图源网络 任世琛/摄
 
邻座茶摊上的客人突然喊老板倒水牛强快速说了声抱歉,起身给旁边的客人送了一壶热水。他回来时带着一抹不好意思的笑说这是他临时的工作。
 
“做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制作一个筏子需要一整个冬天。黄河连续两年发(洪)水了,羊皮筏子没法儿运营,一停业,吃饭都成问题。我们这些人没办法只能打打零工维持生计。”牛强说,绝大多数的筏子客收入都依赖漂流项目,但是连年来黄河的汛期,为他们的工作的蒙上了一层阴影。
 
近两年来,黄河的汛期成为了在黄河边谋生人的“噩梦”。
 
不仅仅是羊皮筏子,快艇、水上巴士、甚至于黄河河滩上的茶摊都饱受“摧残”。茶摊老板李磊说“损失很严重,不只是一两个月没法儿营业的事儿。很多东西都给冲走了……之后清淤也是一笔费用。年年都这样,本身就指着夏天这段时间挣钱,这一涨水,今年几乎就挣不到什么钱了。”
 
“如果明年汛期还是这样,可能很多人就做不下去了。”牛强的语气充满了无奈。他们靠着黄河吃饭,而如今,黄河的汛期正在逐渐剥夺着筏子客的生存空间。
图片5.png
黄河码头被淹没  图/李妍
 
牛强说:“我干这一行时间也不算很长,20年吧。也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才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就这么一直与水打交道。我今年40多岁,算是筏工里比较年轻的一个了。”虽然这样说,但是由于筏子客经常接触河水,身体总会出现各种伤病,尤其是关节,风湿性关节炎几乎是筏子客们无法逃避的问题。身体机能的快速下降使得一个筏子客到55岁左右就很难继续工作了。
 
青黄不接,已经成为了羊皮筏子发展传承中不得不直面的困境。
 
牛强介绍学习筏子不仅是要通识水性,还要充分熟悉河道里的漩涡、暗流此外,撑筏的技巧、羊皮筏子的制作、保养、修补等等都是必修的课程,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筏子客。“我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主动要求学筏子的年轻人了。太辛苦了,就没什么人愿意学了。”牛强说这话时语气很失落。
 
即使是有人主动学了,未来如何运用这门手艺也成了一个问题。
 
不是学会了就能当筏工。作为旅游项目,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现在想要成为筏子客还需要考取相关的证书。当周围的年轻人被问到是否有意愿学习羊皮筏子的时候,有几个人似乎表现出了几分兴趣,但是在大致了解学习筏子中需要面对的困难后,他们都摇了摇头。“羊皮筏子应该要传承,但是一旦去做这件事,要承受的压力太大了。可能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坚持下去。我想我做不到这一点,甚至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生活在兰州也喜欢羊皮筏子的汪熙鑫直言道。
 
“我也怕再过十几年羊皮筏子就要从黄河上消失了,人们再也不能花几十块钱就能坐着它从黄河上漂流了,再想要见它就只能去博物馆。”牛强说。
 
在谈到是否会让孩子来继承自己羊皮筏子的事业时,牛强抹了把脸说:“没人愿意把孩子送来学这个,我自己都没想过。” 起一对子女,牛强的语气都温柔了不少。在黄河上漂流了20年的牛强深知,这个看似自由自在的行业背后到底有多少艰辛。他是真的舍不得让儿女吃这个苦。
 
这个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羊皮筏子中年男人,在子女是否要继承自己衣钵的问题上陷入了深深地挣扎。现实的压力与困难,让这个在黄河翻滚的波涛中都面不改色的西北汉子低下了头。
 
牛强沉默了很久,又接了一句“如果他们愿意学,我也一定会教。”
 
困境中的希望
宣传上的不到位,使得外来的游客如果没有本地导游的介绍,几乎想不到去体验羊皮筏子。没有游客,筏子客的生活就很难维持。
 
离开的筏子客越来越多了。
 
除此之外,羊皮筏子发展所要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传统复杂的制作工艺使得羊皮筏子几乎很难在其本身有所突破创新;运营成本与准入门槛的不断升高等等问题都在制约着这项传统技艺的沿袭。
 
“说实话,我对羊皮筏子的未来并不乐观。保护不是靠一张嘴就行啊。”在提到羊皮筏子的传承时,牛强显得很激动。在他眼里,羊皮筏子就是“活文物”。“只有留住我们这些手艺人,羊皮筏子才能留下去。”牛强略带自豪的说。
 
好在即使风急浪高,还有一群人愿意去触摸它,记住它。
 
2014年6月,兰州黄河羊皮筏子漂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黄河上飘飘荡荡了几百年的“古船”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羊皮筏子漂流中心的成立让零散的筏子客们得到了系统的组织,扩大了羊皮筏子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它的知名度。挂牌当天,兰州水车园总经理滕宝成介绍,漂流中心的成立,使得羊皮筏子这一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被保存,“古船”得以继续漂流在黄河上。
图片6.png
兰州黄河羊皮筏子漂流中心  图源自网络
 
现在,有很多媒体也开始关注羊皮筏子,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社交平台为羊皮筏子提供了不少的流量与关注;创立网站、开设团购项目、与兰州一日游结合等等,羊皮筏子的运营管理者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住这道黄河上的独特风景。
 
“能看到孩子们来是最开心的。”牛强说“孩子们是未来,只要他们能记住,那羊皮筏子就不会消失。”羊皮筏子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来亲体验、用手去触摸和感受这个在课本中被描画的“古船”。
 
进入6月黄河逐渐涨水,羊皮筏子停运但是仍然有许多外地游客选择去码头“碰碰运气”他们说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羊皮筏子长什么样,也算是见过了 “黄河的主人”。
 
谈及自己的心愿牛强显得腼腆起来犹豫了许久之后,他说想要几个新的码头,能让他们这些筏子客漂得更远些。
 
下午4点半,阳光依然毒辣,黄河边上往来着行色匆匆的人们。牛强靠着河边的护栏招了招手,转身投入了人流之中。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李妍;指导教师魏占兴、郭翠玲、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通知公告
  1. ·兰州、兰舟、拦舟:羊皮筏子的困境与希望
  2. ·成都锦门:唤起尘封的丝路记忆
  3. ·“三无”战旗村 蹚出特色“振兴”路
  4. ·光亮无声,所以步履不停——参观范长江故居
  5. ·杨彪:一位80后装裱师的匠心传承与坚守
  6. ·谢阶葵:独居闹巷烟杆长
  7. ·洞经一乐一雅士 ——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古
  8. ·富乐街267号的22口瓦缸
  9. ·柏龙村的电商脱贫生意经
  10. ·在震后11年:回归平淡的老北川人
图片新闻
  1. ·兰州、兰舟、拦舟:羊皮筏子的困境与希望
  2. ·成都锦门:唤起尘封的丝路记忆
  3. ·“三无”战旗村 蹚出特色“振兴”路
  4. ·光亮无声,所以步履不停——参观范长江故居
  5. ·杨彪:一位80后装裱师的匠心传承与坚守
  6. ·谢阶葵:独居闹巷烟杆长
  7. ·洞经一乐一雅士 ——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古
  8. ·富乐街267号的22口瓦缸
  9. ·柏龙村的电商脱贫生意经
  10. ·在震后11年:回归平淡的老北川人
推荐内容
  1. ·兰州、兰舟、拦舟:羊皮筏子的困境与希望
  2. ·成都锦门:唤起尘封的丝路记忆
  3. ·“三无”战旗村 蹚出特色“振兴”路
  4. ·光亮无声,所以步履不停——参观范长江故居
  5. ·杨彪:一位80后装裱师的匠心传承与坚守
  6. ·谢阶葵:独居闹巷烟杆长
  7. ·洞经一乐一雅士 ——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古
  8. ·富乐街267号的22口瓦缸
  9. ·柏龙村的电商脱贫生意经
  10. ·在震后11年:回归平淡的老北川人
最近更新
  1. ·兰州、兰舟、拦舟:羊皮筏子的困境与希望
  2. ·成都锦门:唤起尘封的丝路记忆
  3. ·“三无”战旗村 蹚出特色“振兴”路
  4. ·光亮无声,所以步履不停——参观范长江故居
  5. ·杨彪:一位80后装裱师的匠心传承与坚守
  6. ·谢阶葵:独居闹巷烟杆长
  7. ·洞经一乐一雅士 ——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古
  8. ·富乐街267号的22口瓦缸
  9. ·柏龙村的电商脱贫生意经
  10. ·在震后11年:回归平淡的老北川人
Copyright © 2009 - 2019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