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十点,在一段昏昏沉沉的汽车旅途后,我们终于到达高台县南华镇。不同于省东部这几天的暴雨,今天小镇的绵绵细雨甚是温和,我们踏着湿漉漉的水泥路,任由细雨粘在发梢、肩头和衣上,感受着这座小镇的清凉和静谧。
我们草草地在镇上唯二的小吃店里解决了午餐,搭上一辆闲停在超市前的计程车,朝着明水村方向出发。
我们草草地在镇上唯二的小吃店里解决了午餐,搭上一辆闲停在超市前的计程车,朝着明水村方向出发。
乘出租,初得“明水印象”
司机是南华镇人,一位热情、健谈的大姐,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她给我们唠叨了不少关于明水的事情。
“你们是去明水村村委会吧,我们镇上的人都熟!”
“我们呀,经常在周末接送村里在高台县上学的学生,这不,我刚送完几个,打算在这里休息休息。”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这莫名出现的明水滩上建起了不小的村子。”
“这个移民基地里有好多村,像明水、明永、永进……都发展得不错,那边靠近铁路的蓝顶房子就是几个村子的养殖户,政府专门为村民盖的。”
“这里不光村子很大,村子与村子之间隔得也很远呐,你们可要想好去哪儿,要不然可麻烦嘞!”
……
“你们是去明水村村委会吧,我们镇上的人都熟!”
“我们呀,经常在周末接送村里在高台县上学的学生,这不,我刚送完几个,打算在这里休息休息。”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这莫名出现的明水滩上建起了不小的村子。”
“这个移民基地里有好多村,像明水、明永、永进……都发展得不错,那边靠近铁路的蓝顶房子就是几个村子的养殖户,政府专门为村民盖的。”
“这里不光村子很大,村子与村子之间隔得也很远呐,你们可要想好去哪儿,要不然可麻烦嘞!”
……
路边玉米地和水渠 张倩/摄
车窗外,绿油油的玉米地快速掠过,远处蓝顶板房排排坐,连成一缕湛蓝的丝带,伴着蜿蜒的铁路,点缀在烟雨缭绕的祁连山脚下……
访书记,深入“明水变迁”
连绵阴雨似乎并没有停的意思,淅淅沥沥地落在这片黄土地上,村委会门口也不见平日在树底下打牌、乘凉的人们,只有陈书记站在屋前招呼我们进去。
“你们来了呀,等会啊,我帮你们联系一下王书记。”他说道。
王治中,明水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从甘肃东部搬到这里,开始了长达三十年河西移民生活,也是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
“走,我带你们找王书记去。”陈玺章招呼我们上车。
大约两三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王治中书记的家中,朱红的铁门大敞着,一个衣着朴素的农村妇女在门口篷子下摆好桌椅,喊着几个孩子吃饭,那大概是书记的家人吧。
“你们就是来找我的学生吧!”一个浑厚的声音在众人身后炸开,我们转过身只见一个身穿墨绿色雨衣、头戴草帽的大叔推着电动车走了进来。他慢慢脱下雨衣,随意地扯开衬衣上的几粒扣子,点着烟邀请我们进屋。
“你们来了呀,等会啊,我帮你们联系一下王书记。”他说道。
王治中,明水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从甘肃东部搬到这里,开始了长达三十年河西移民生活,也是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
“走,我带你们找王书记去。”陈玺章招呼我们上车。
大约两三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王治中书记的家中,朱红的铁门大敞着,一个衣着朴素的农村妇女在门口篷子下摆好桌椅,喊着几个孩子吃饭,那大概是书记的家人吧。
“你们就是来找我的学生吧!”一个浑厚的声音在众人身后炸开,我们转过身只见一个身穿墨绿色雨衣、头戴草帽的大叔推着电动车走了进来。他慢慢脱下雨衣,随意地扯开衬衣上的几粒扣子,点着烟邀请我们进屋。
王治中正在脱雨衣 张倩/摄
在听完我们的来意后,他思索一阵,随后笑道:“我们这儿没啥大事奇事,说说也无妨。”调整了下坐姿,他喝了口水,清清嗓子,跟我们说道:“我是90年来到这里的,那时候啊,正是经济匮乏的时候,从兰州坐车到咱高台才九块六,抽的也是一毛五的劣质烟,”他弹了弹烟灰,继续说道,“哎,当时这里也是没开发,整片的荒滩,能种的也就一两百亩地,一家守着一两亩地和两百多块的搬迁费哪能活下去啊!还不得去外面打工啊,我呢,当时也是在厂子里做活。”
“但是啊,”王治中顿了顿,重新燃起一支烟,微弱的火光在烟头闪烁,他吐出一口烟雾,微微笑着回忆道,“政府投资建了一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这才为我们这些人提供了生计,周围村子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去路边的工厂打工去了,也为开垦这片荒滩积累了本钱呐。”他透过窗户望向远处的祁连山和山下的铁路,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回到那个白手起家的年代。
王治中点着烟跟我们讲述 张倩/摄
天意外地晴了起来,炙热的阳光大大咧咧地照了进来,热得人额头直流汗。通过王治中老书记,我们得知,村子因“路”得福,周边建立起来的工厂让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再加上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开垦荒滩,农田硬生生地扩大到一两千亩。不少农户还圈养牛羊,获得不菲的额外收入。
他大声地咳嗽了一声,狠狠地碾灭手中的半截烟头,叹了口气,说道:“道路完工后,工厂都没了,打工的那些人只得回来种地、养羊,也有几个养殖户做得比较大,但不巧,遇上08年经济危机,羊价大跌,该赔的赔,该关门的关门。”他继续苦笑道,“几乎没有人敢做大了,青壮年大多出门打工,只有最初来的那辈人留在这里,守着这片快要枯竭的土地,还好近几年羊价回升,事态还算好……”
“现在的生活怎么都比之前要好太多了,还是托了改革和扶贫政策的福,”王治中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感慨道:“咱老百姓的生活就这样了,走一步看一步,总不会太差。未来的日子,还得看年轻的一辈啊!”
畅聊到下午两三时许,顶着烈日,我们起身告别王治中书记。他热情地把我们送到门口,嘱咐要多在村子里看看,或许会有别的收获。我们笑着答应下来,坐上车,离开了书记家。
逛村间,喜见“明水发展”
虽然天气闷热,但行走在浓密的绿荫下,感受着阵阵凉意,还是比较舒适的。村子新修葺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的门口,崭新的红漆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打眼望去,新砖房整齐地排在农田对面。
村里新砌的水泥路 张倩/摄
陈书记领我们进了一家尚在装修的人家里,一个穿着粗布外褂、裤子上沾满泥土的男人局促地朝我们走来,动了动嘴,却一副不知该说什么的样子。
来之前,书记跟我们解释道,这家人的土房子在去年冬天毁于一炬,什么都没有了,全家人就挤在旁边的杂物间里,靠着救济的物资捱过了冬天,这不在开春之际,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村民借的、政府帮扶的钱盖了一间新房。
大叔带着我们参观新房,通红着脸,操着别扭的普通话,兴致勃勃地说着:“我们的新房加上牲畜的棚子总共六百多平米,来,看看俺家的小羊羔和大黄牛。”他指着牛棚,跟我们介绍道,一头大黄牛大约能养十年,一年产一仔,三个月就可以把小牛仔卖了,一头两千多,而羊仔一头也七百左右,加上家里种着十几亩地,一亩一年一千多,收入还算不错。
村民介绍自家牛棚 张倩/摄
成功脱贫的经历似乎打开了大叔的话匣,他侃侃而谈,跟我们说着这几年不断变好的生活以及政府的帮助。我们笑着应着他,打心底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
不知不觉,当我们再次回到村委会时,已到下午五点,天还大亮,门口又有了村民打牌的喧闹声。我们趁着天色尚早告别村支书,乘着汽车离开,看着车后渐渐远去的农田、砖房以及入口立着的“移民基地”石碑,在心里默默地告别明水村,告别南华镇,祝福着这些发展越来越好的移民村落,也祝福着那里朴实内敛、积极进取的村民……
作者:张倩 王洁
指导教师:韩亮
指导教师: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