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阳光透过玉米叶落到村子里新翻的水泥地上,排排新房伫在新路两旁,间或夹杂着几间格格不入的土胚房。我们跟随高台县南华镇明水村党支部的陈书记,一起去拜访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孙树碧老人和他的老伴。
下午两三点的太阳正是烤人的时候,阳光裹挟着黄土的尘埃,洒落在明水村落,竟有些让人移不开眼。被西北的烈日晒褪色的红漆木门半敞着,院落是意料之中的整洁,远不同于同村人家的杂物满院堆,就如同两位老人一样干净利落。
孙树碧老人家整洁的院落 张倩/摄
“孙大爷,有两位兰州大学的学生来看望你,跟你唠唠嗑!”陈书记在屋外喊道。
“哎,好嘞!”苍老但有力的声音透过新房传出来。
窸窸窣窣一阵后,一位身着砖红色旧短袖、典型皮带扎长裤打扮、蹬着沾着薄薄泥土的布鞋的老人出门迎接我们,皮肤是因常年暴晒的黢黑,脸颊消瘦,却双目明亮,精气神十足,俨然不是我们之前想象的虚弱无力。
父言子序,望其憧憬
孙树碧老人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惊讶,连忙招呼我们进屋,“你们,是兰州大学的?我家小儿子也在那里读博士!”老人兴奋地给我们指着一个玻璃柜,操着乡音,大声地说道:“看,那是我三个儿子的证书,他们,和你们这两个娃娃一样优秀。”顺着老人的指尖,我们看到老人三个儿子的学位、奖学金证书和录取通知书,整整一面,在从门帘缝隙间透过的光线下,散发着骄傲的气息。
“你们先坐,我拿个东西给你们两个女娃娃瞧瞧。老婆子,拿点饮料来!”老人边说边翻柜橱。片刻功夫,他双手捧着一摞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拿出用红绸布卷着的包裹,用干枯的手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仔细地掀开绸布,将里面的两本印刷书整整齐齐地摆在我们面前。“瞧,这是我们老孙家的宗谱和家训,珍贵的很。”老人一边给我们饮料一边介绍。
老人撰写的宗谱、家训 王洁/摄
原来在老人患肝癌后,怕自己没有什么可以给后代留下的,从2015年开始收集资料,编写宗谱和家训,耗时两年,总计三万五千字,最后由儿子打印修订成书。
“我不想让我的后代忘本,也不想他们道德败坏,虽然我知道我的后代可能不会静下来看这些,但不留心不安啊,”老人叹了口气,看上去有些消沉,但转瞬又笑了起来,兴奋地说道,“我来给你们念念老孙家的家训吧,不长不长的。”“中华传统的家训,莫过于朱熹对子孙后裔的范训教诲……勤劳、孝顺、谦和、舍得、守法……还望子孙后裔精琢细磨,深省自身……”老人一字一字地指着,一句一句地念着,“……父言子序,望其憧憬而千载不朽。娃娃,我就是靠这些教育我的娃子们,你们也要往心里去些啊。”
老人拿出宗谱、家训给我们介绍 张倩/摄
乔迁西域,自撰人生
在孙老先生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了老人祖籍是在平凉静宁县,属于比较早搬过来的一批移民。
“我们一家子是在87年的8月16号搬过来的,那时候三个孩子还没有炕头高哩。”老人面上流露出怀念的神色,“当时坐了一天的火车,一天的卡车,才到了这里。后面慢慢分到了土地,建好了房子,才在这儿扎了根,心也定了下来。”
老人家短短几句概括了当年的移民经历,但我们都知道,这其中的艰苦,何止是短短几句话能概括出来的?当年的南华镇本就是一片荒滩,比之孙树碧之前靠天吃饭的生活只是好了一点。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养活自家的三个孩子,将他们教育好、上大学,有了如今这番成就,为此家里可以说是负债累累,两个老人肩头扛着重重的担子。这30年间的种种辛酸,又岂能为外人道?
“我们一家子是在87年的8月16号搬过来的,那时候三个孩子还没有炕头高哩。”老人面上流露出怀念的神色,“当时坐了一天的火车,一天的卡车,才到了这里。后面慢慢分到了土地,建好了房子,才在这儿扎了根,心也定了下来。”
老人家短短几句概括了当年的移民经历,但我们都知道,这其中的艰苦,何止是短短几句话能概括出来的?当年的南华镇本就是一片荒滩,比之孙树碧之前靠天吃饭的生活只是好了一点。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养活自家的三个孩子,将他们教育好、上大学,有了如今这番成就,为此家里可以说是负债累累,两个老人肩头扛着重重的担子。这30年间的种种辛酸,又岂能为外人道?
老人正在和我们交谈自传内容 王洁/摄
我们接过书记递过来的那一本厚厚的老人手写的自传,书页泛黄,显然是有些年头了。翻开这个看上去平凡无奇的硬壳笔记本,在扉页上有孙碧树写的大大的“人生”二字。在自传里面,老人详细的记录了童年时贫困的生活,与父亲一起去陕西乞讨的那些艰苦日子;十年文革时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迷茫;以及移民到河西、得以解决温饱后对党和国家的感激。语言平实,普通,却有着莫名的感染力。
老人自传的目录 张倩/摄
我们在看完两本家书宗谱以及这本手写自传之后已经是十分惊讶了,这种惊讶在得知老人其实只有小学文凭后更是达到了顶峰。面对我们直接的目光,孙碧树老先生有些局促地搓了搓手,“我就是平时闲着比较爱看书,这些也算不上什么,写得不好!”说罢,老人像是又想起了什么,“不过这种‘带经而锄’的习惯,也就是耕读,可是一个好法子呀,好些个老祖宗就是靠着这个法子干出成绩来的,你们可得好好学学!”
似乎是对自己幼时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到遗憾,孙老爷子在交谈中时不时就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他这样说道:“我们这些都是一把老骨头啦,你们不一样,你们还年轻,还是需要拼搏努力的年纪,一定不要辜负国家对你们的期望,好好做些成绩出来!”
看着我们点头,老人开怀一笑,微微仰头看着正对门口的毛泽东画像,喃喃道:“未来的担子,还是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来扛喽……”侧后方的电风扇送来阵阵微风,撩过老人的胡须,吹翻书页,“共产党济贫穷乔迁西域”“人有爱党有恩”几个马克笔标写的大字在翻飞的书页中格外醒目。
我只是个平凡人
房屋的门帘被掀开一个大角,接近傍晚的阳光收敛点光芒,但在稍暗的屋内还是惊动了众人。
“啊,这里还有客人啊。”一位穿着粉白衬衣的大叔拎着一袋芝麻糊走了进来,“哎,老孙,俺想找你看看日子。”他径直对孙树碧老人说道。老人点点头,从抽屉中拿出老黄历和老花镜,坐在阳光下,认真看着。
“娃,你们是来学习的吧,你不知道,不光俺,村里好多人都会来找他看日子嘞,毕竟是培养三个大学生的人啊。”大叔腼腆一笑,和我们攀谈道。
“噫,这有啥的,我呀,就是一个平凡人,反倒是这些个小娃娃,以后肯定有出息。”老人抬头,摆摆手,反驳着。
“叮——”的一声打破了众人间的对话,老人慢慢地拿出手机,看了一会儿,笑道:“是我家老幺给我发的信息,娃,帮我看看是啥?”他的脸上瞬间光亮了起来,两眼炯炯,紧盯着屏幕。
老人正在看儿子的来信张倩/摄
“爷爷,这是简历,要投到公司里的!”我们解释道。
听罢,老人满意地点了点头,开心地哼起小曲,踱着步出了门。
书记戳了戳我们,跟我们小声地说道,其实老人能坚持供应三个孩子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两口子到现在都还种着十几亩的地,就为了小儿子进修。再加上他几年前查出肝癌,不知什么时候就走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还未成家的老幺了。
望着屋外和老伴开心交谈着的老人,大家都默默地叹了口气,只能在心底里祝福这位坚强、朴实的老人。
黄昏的暖阳洒在老人小小的院落,照在门口坚持送行的瘦弱的老人身上,却拉出高大、宽实的剪影。
我们远远地朝老人挥了挥手,和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道了别。
作者:张倩 王洁
指导教师: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