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到清末民初,从北地到异国南洋,1000多年的持续迁徙,5000余公里的漂洋过海,他们会舍弃自己的文字吗?他们会忘却属于自己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在雅加达,见到了“他们”。才发现他们依旧将“华文”(汉语)视若生命,即便是在三十多年的“白色恐怖”之后,也在第一时间不顾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和险阻,重拾瑰宝。
2018年8月21日,兰州大学“一带一路”海外实践团来到了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下文简称“雅协”),了解雅加达以及印尼全国华文教育情况。雅协的执行主席蔡昌杰先生、中国教师处主任冯馨慧女士、文化与交流处主任余文琼女士和志愿者贺斯琴老师介绍了雅协机构基本情况与印尼华文教育的困境和希望。
2018年8月21日,兰州大学“一带一路”海外实践团来到了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下文简称“雅协”),了解雅加达以及印尼全国华文教育情况。雅协的执行主席蔡昌杰先生、中国教师处主任冯馨慧女士、文化与交流处主任余文琼女士和志愿者贺斯琴老师介绍了雅协机构基本情况与印尼华文教育的困境和希望。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海外实践团与雅协各领导交流
明珠蒙尘
雅协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华文教学协调小组”,当时印尼的“白色恐怖”刚刚结束,在印尼政府排斥华人、清除中华文化的重压之下,华文教育中断了三十多年。“白色恐怖”给经历过的华人留下了烙印,心头的阴云持续不散,“当时(2000年)有的学校要恢复华文教育,还拿着日语的课本,如果有人进来就说我们在上日语,日语课本上也有汉字嘛”,蔡昌杰先生回忆。
2004年,在多方努力的情况下,印尼华文教育一定程度上获得官方认可,为顺应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后迅猛发展的趋势,“华文教学协调小组”整顿重组并更名为“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并计划在改名当天举行就职典礼。举行典礼前还经历了一段波折。三十多年间华人一直受到打压,高压政治之下,华人群体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印尼华族急需有勇气的人打破屏障。但印尼规定超过10人的集会必须有人去政府处签名,谁去签?谁敢签?蔡昌杰主席和雅协秘书长林莉萍二人决定承担风险,前去签字。最终成功举行的就职典礼,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卢树民先生、印尼国民教育部副部长法斯里·贾拉尔均有出席。
2004年,在多方努力的情况下,印尼华文教育一定程度上获得官方认可,为顺应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后迅猛发展的趋势,“华文教学协调小组”整顿重组并更名为“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并计划在改名当天举行就职典礼。举行典礼前还经历了一段波折。三十多年间华人一直受到打压,高压政治之下,华人群体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印尼华族急需有勇气的人打破屏障。但印尼规定超过10人的集会必须有人去政府处签名,谁去签?谁敢签?蔡昌杰主席和雅协秘书长林莉萍二人决定承担风险,前去签字。最终成功举行的就职典礼,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卢树民先生、印尼国民教育部副部长法斯里·贾拉尔均有出席。
再续薪火
提到汉语教育不得不提到“孔子学院”,在有过排华历史的印尼开办孔子学院并不容易。印尼的孔子学院从申请到正式批准建立,耗费了近六年时间,除历史上的排华因素以外,还与当地宗教意识有关。儒学不是宗教,但印尼宗教众多,本土民众一听见“孔子”二字,就联想为“孔教”,认为这是文化侵略。其他宗教一旦看见“孔教”开学校,便会纷纷效仿申请办他们自己的宗教学校。但实际上,孔子学院与宗教并无关联,经过雅协执行主席蔡昌杰先生与各方斡旋,最终决定将印尼的孔子学院易名以减少华文推广的阻力。
2010年,印尼语直译为“汉语中心”的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印尼文教部副部长负责签署合作协议,“印尼孔院来之不易,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一致团结”,蔡昌杰先生回忆当时副部长签完协议后召集印尼代表时说的原话。但“一致团结”并不顺利,以传承华族文化为使命的雅协成立不久就面临着非议。雅协是在印尼官方允许下成立的非官方、非盈利的华文教育组织,但印尼官方的认可却招来部分华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蔡昌杰先生是“政府的走狗”。但实际上,把华文当作语言工具来推广,是雅协目前能做得到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事情。
2010年,印尼语直译为“汉语中心”的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印尼文教部副部长负责签署合作协议,“印尼孔院来之不易,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一致团结”,蔡昌杰先生回忆当时副部长签完协议后召集印尼代表时说的原话。但“一致团结”并不顺利,以传承华族文化为使命的雅协成立不久就面临着非议。雅协是在印尼官方允许下成立的非官方、非盈利的华文教育组织,但印尼官方的认可却招来部分华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蔡昌杰先生是“政府的走狗”。但实际上,把华文当作语言工具来推广,是雅协目前能做得到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事情。
雅协执行主席蔡昌杰:“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但是做得还不够好。”
道阻且长
令人担忧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华文在印尼华人当中推广的实际效果不佳。华文没能非常有效地吸引年轻一代华人,许多人认为“华文”可有可无。在主张“一个国家(即印尼),一个民族(即印尼民族),一种语言(即印尼语)”的印尼,学好印尼语、传承印尼文化是国民天职。
然而老一辈的华人却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华文,不能忘却!”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印证,是一个民族文化承载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魂。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第30届大会上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目的在于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倡议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而言,是寻根溯源、认知自我的依据,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保护母语,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然而老一辈的华人却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华文,不能忘却!”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印证,是一个民族文化承载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魂。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第30届大会上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其目的在于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倡议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而言,是寻根溯源、认知自我的依据,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保护母语,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行则将至
与此同时,印尼其他族群学华文的人却在增多,正如蔡昌杰先生的感慨:“看来,以后是戴头巾的这些朋友必须要来教我们华文了”。“戴头巾的朋友”是指印尼广大的穆斯林民众,拿印尼最大的穆斯林群众组织——伊斯兰教士联合会(简称伊联)来说,它有过亿的成员,占印尼总人口45%以上。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有句话:“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使他们对中华文化充满向往,从而想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这对汉语进一步地推广有很大帮助,久而久之就能够使更多的印尼青年人对华文产生兴趣、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助推不同族群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印尼华文教育,不仅是华族的工作,更是印尼全民族的事业。让我们通过华文教育,促进印尼的民族和谐,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印尼而共同努力!”蔡昌杰先生将这句话作悬挂在工作室的最中央。但是,对于协调机构的困境,蔡先生也坦言由于维持机构运转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他和其几位年长的老师常年以来都是义务工作,没有薪水。而且由于三十多年的断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
“印尼华文教育,不仅是华族的工作,更是印尼全民族的事业。让我们通过华文教育,促进印尼的民族和谐,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印尼而共同努力!”蔡昌杰先生将这句话作悬挂在工作室的最中央。但是,对于协调机构的困境,蔡先生也坦言由于维持机构运转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他和其几位年长的老师常年以来都是义务工作,没有薪水。而且由于三十多年的断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
雅协口号
“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雅协在风雨中已征程18年,在印尼,更多的官员开始认识到华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更多的华人加入到华文学习和推广的工作中,许多华人更是长期战斗在华文义务教学的第一线。2001年,印尼第一届汉考人数为1200人,2017年汉考人数已超15000人。雅协坚信,“印尼华文教育一定有更美好的明天”。
实践团与雅协领导、老师合影留念
文字:张颜歆 王璐璐
摄影:余晓妍 周葛霖柑
摄影:余晓妍 周葛霖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