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人”——记新闻与传播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樊亚平

日期: 2020-10-12 19:36:00 点击:
 

     樊亚平,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一级学科负责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领军人才。图片1.png

樊亚平教授(图左)

“这两天我也在反思手术为什么失败,也许是因为自己太‘张狂’了,失去了对手术应有的敬畏之心。对任何事都应有敬畏之心,这是我一直强调和坚守的,但这次自己却没有做到。”这是樊亚平对自己的眼部手术之所以出现反复的原因的一种半认真、半调侃的解释。

樊亚平所说的“张狂”、失去“敬畏”之心主要是指,2020年9月7日白天办完住院手续、做完各种术前检查的他,为了让当天刚刚入学报到的2020级研究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任务,立即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和状态,本应老老实实呆在病房的他,当天晚上却从医院“偷偷溜了出来”,与全体硕、博新生见面,举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读书会”;9月9日,手术当天,一只眼蒙着纱布的他,为了让本科生不因自己的手术停课浪费两三周的时间,不顾医生术后静养的提示,用另一只眼睛,通过微信给本科生布置了自己眼睛手术停课期间的学习任务……

“手术后第二天早上,蒙在眼睛上的纱布揭掉后,本以为眼睛会恢复明亮,没想到当头一棍,什么都看不清楚,视力还不如手术前!不得已,四天后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对此,樊亚平反思说,“原本的小手术,出现这样的波折,这大概是对我没有遵守医院规定、未听从医生术后静养的建议的一种惩罚吧!”

在樊亚平的许多师友眼中,他就是个“拼命三郎”。从教二十年、入党二十六年来,樊亚平始终以“拼命三郎”的态度对待教学、科研等工作,以“既为经师又为人师”的追求贯彻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学、科研战线的党员,首先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基于此,作为教师、学者和学科负责人的他,在教书育人方面,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在学术研究方面,满怀激情,成果丰硕,在学科建设和学院各项工作方面,本着一颗赤诚之心,为新闻传播学科的繁荣兴旺,兢兢业业,热情鼓呼,不懈奋斗。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爱生如子图片2.png

樊亚平与2017级硕士毕业生

谈起如何看待老师这份职业,樊亚平提到了已故的西北新闻传播教育的开拓者、兰州大学“坚守·奋斗”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刘树田先生。樊亚平说,刘树田先生那句 “教室比天大、学生比天高”的口号对他的影响很深,在他迄今20年的教学生涯中,这句话一直是他的座右铭。

2000年,樊亚平开始承担教学工作。之前从未担任过教学工作的他,一开始担任的就是被认为是新闻学专业最重要、也是最难上的课程《新闻理论》的教学任务。

本着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敬畏,在正式上课之前,他会做非常认真、充分的准备。他认真研读国内新闻传播领域近十本最具代表性的《新闻理论》教材后,吸纳了每本教材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讲授思路、逻辑与体系。那时,电脑和互联网尚未普及,只有极少数人拥有电脑,樊亚平只能选择手写讲义教案。这意味着,当每年的讲义内容需要更新时,他就得重新手写一遍。

受刘树田先生的影响,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樊亚平在强调“言传”的同时,非常强调“身教”的重要性。他说,“我记得有个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把课堂上老师教给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他认为,被学生遗忘的往往是课堂上学到的具体知识,而留在学生心中的,对他或她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往往是“身教”给学生的东西——如,老师对备课专注、投入,在上课过程中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论事评人的方式、视野、格局、境界等。

近几年,樊亚平开始为本科生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课程。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不仅仅要让学生清晰、准确地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等,而且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改变认为理论“枯燥乏味、没有意思”因而对理论不感兴趣的认识和态度,使学生能够对理论产生强烈的兴趣,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认同。基于此,他将“课程思政”目标与兰州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有机融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和应采取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事实证明,樊亚平探索出的这一套教学方法很有成效。上过他这门课的学生普遍认为,他的课特别有条理,对很多理论问题的阐述具体入微,层层推进,深入浅出,理论视野很开阔,对学生的启发很大。几年的实践证明,上过他这门课的学生们对理论的探究兴趣普遍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抵触情绪明显减少,多数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理论思维甚或学术思维。

除了本科生教育,如何带好研究生,是樊亚平教书育人生涯中的另外一份重要责任和工作。

2004年,樊亚平成为硕士生导师,开始带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17年,他成为博士生导师,开始带博士研究生。在带研究生的过程中,无论是对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他都十分强调对学生既要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又要融入爱。

为了给研究生们创造有爱、如同大家庭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樊亚平一直坚持“手把手教导”的指导研究生的习惯。2006年到200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期间,2009年到2010年,在美国访学期间,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指导,获得充分的学术训练,他一直坚持通过QQ和邮件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让学生得到具体入微的指导,他一直采用在学生的作业或论文初稿上插入批注并附长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和训练,很多作业或论文上的批准几百条,所附长信经常达到两三千字。人大三年、美国一年期间,仅在对学生的邮件指导过程中,他所写的指导信件字数就达到约30万字。

每当新的一批研究生入学时,樊亚平总会告诫他们:“我不管你将来做什么,不管将来是搞研究、做记者还是考公务员,这三年都要认认真真学习,要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他对学生一直全身心投入,在带领学生进行学术训练方面一直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2011年,突发疾病而住院的他,依然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尽心尽力的指导。住院治疗的最初几个月,为了不耽误对学生的指导,他经常叫学生到医院病房,对他们进行悉心指导。第二年,转移到北京治疗期间,“身在北京”的他,却始终“心在兰州”,放不下自己的研究生们。在北京前后八个月治疗过程中,他经常运用打电话远程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遥控”,了解他们读书的情况,解答他们读书过程的问题、困惑,布置读书任务,督促学生不要放松学习。

与病魔抗争的这段时光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对他的关心、牵挂,让一直自认为是“严师”的他,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自己角色的转变,那就是,开始从“严师”逐渐转变为了“慈父”。对研究生认真负责的同时,他开始关注学生的情绪、思想、情感状态和生活中所遭遇的各样的困难,看向学生的目光也开始变得柔和,对学生开始有自己的孩子的感觉。“这场病后,我的很多观念都转变了。生命可贵,在指导学生和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光严格还是不够,带着爱去指导效果会更好。”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一定要有深挚的爱。要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因为只有爱,才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真正的动力源泉,只有爱,才能浇灌出有情怀、有爱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樊亚平笑道。

戮力科研:醉心学术 成果丰硕图片3.png

樊亚平在平南县苏维埃旧址考察

在樊亚平看来,作为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党员,要想称得上一名“优秀党员”,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应热心自己的科研学术工作,使自己能在科研学术领域获得尽可能突出的成就。基于此,从1995年开始初步接触科研学术工作开始到现在,他对科研学术工作一直十分投入,以持续不断的热情、激情在学术领域勤勉耕耘。

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的学术耕耘,使樊亚平在科研学术领域的成果一直不断。从1995年至今,他发表论文近90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其专著《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被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称为“一部早期新闻从业者的心灵史”。其成果两次获得甘肃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被推选为“甘肃省领军人才”。因他在学术领域的突出成就,他先后成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同时,被新闻传播领域数个权威与核心期刊聘为审稿人和编委。

作为一名党员学者,在致力于新闻史研究的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领域获得的成绩,他曾作为特邀专家受中宣部邀请参与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特别委托项目,编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该书2019年出版之时,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曾进行过集中报道。

樊亚平与科研是如何结缘的呢?他与科研的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

1991年6月,樊亚平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对从事什么工作,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教学科研。当时刚好兰州交通大学招聘教师,他满怀抱负与希望前去应聘。然而,奔着教师岗位去的他,却被该校宣传部截留,成为了一名宣传干事和校报编辑。出于校报工作过程中对新闻学的认识和了解,他开始产生了做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的想法,并在研究生毕业后来顺利考上了新华总社。在追求记者之路因一些特殊原因被阻断后,他果断踏上了新闻学学术研究之路。

本科阶段学习文学的他,文字功底扎实,领悟能力十分出色,这使得他在走上科研学术之路后,很快做出了成绩。由于科研上不断取得的成绩的激励,加上他“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性格,对科研学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2006年,樊亚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周围同学看到他从早到晚埋在书堆中学习,经常半欣赏半开玩笑地说:“你怎么对自己这么‘狠’,一点不懂得休息。”“拼命三郎”的外号就是那时开始有的。人大同学对他的评价,只是他沉迷科研的剪影之一。那些年,每个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樊亚平却总是会背着电脑跑到办公室继续工作,直到下午才回家准备过年。每次过完正月初一,正月初二开始就又背着电脑每天去办公室,看书,写文章。

即使在2011年突然罹患大病后,在治病和养病的过程中,他依然不忘读书和科研工作。2012年做完手术,按医嘱至少需要三年恢复期的他,于次年正月初,就动身前往复旦大学开始其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生病后,很多人都觉得我是长期在教学科研方面太拼命导致生病的。”说起他患病的原因时,他如此说,但语气中却无悔意。

在樊亚平的众多学术成果中,其范长江研究已成为全国新闻学术界范长江研究领域最响亮的品牌,整个新闻传播学界提起范长江研究,每个人都会首先想到樊亚平,想到兰州大学。“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范长江研究者’,我的范长江研究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在2019年四川大学举办的“范长江诞辰110周年诞辰研讨会”上,众多资深学者对樊亚平的范长江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樊亚平是现在全国范长江研究领域最好的学者之一”。范长江的儿子范东升对樊亚平的范长江研究更是非常推崇,他曾由衷地说过这样地话:“现在很少见到这样的学者,能够这么认真地做研究,并且研究得这么深入。”

基于樊亚平在范长江研究领域的地位和成绩,2017年,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胡孝汉率队专程到兰州大学来访问,与樊亚平就“范长江研究”进行座谈交流。2019年,在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请的现场论证中,“范长江研究”原本被放在申报材料中自身研究特色部分的相对靠后的位置来介绍,当时参加现场论证的来自全国的七位著名专家主动提议:“范长江研究是你们的品牌,应该把它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自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后,便一直专心专意于此,心无旁骛,心如止水,乐此不疲。”这是樊亚平在一篇自述性文章中的一段话。的确如此。回顾樊亚平步入学术研究领域来生活,从硕士阶段专心一意的常规化、学术化训练,到博士阶段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飞升、学术兴趣的日益浓厚和学术自信的日益增强,再到博士后阶段,学术研究境界的再上台阶……他的生活完全称得上是一种“学术化的生活”。

履职尽责:心底无私 至公至诚图片4.png

樊亚平向专家汇报博士点建设情况

2014年,樊亚平被推举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两年后又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开始以副主任身份主持学术委员会工作。作为学科负责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临时负责人,在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与学院、学科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上,他始终在学院和学科发展的全局考虑问题,公正无私,至公至诚,从不考虑私情和个人利益。同时,在涉及学院和学科发展的许多重要工作中,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不遗余力。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心底无私、至公至诚的精神。

谈起自己履行学科负责人等职务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时,樊亚平提起了范长江。他说,范长江最让他感动的精神品质之一就是他的“至公至诚”。樊亚平认为,自己之所以痴迷于范长江研究,且能做出令人称赞的成绩,与范长江性情相似、精神相通,是一个重要原因。信奉“至公至诚”,站在“公”的角度去做任何事,去考虑任何问题,诚实坦率,大公无私,本着“诚”心做人做事,这是范长江之所以成为范长江的重要精神特质。这种做人做事的态度与精神品质,同样贯穿在樊亚平履行学科负责人等职务的过程中。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为学科负责人,在好几种病痛缠身的情况下,他毅然承担起了学科评估材料准备的繁重任务。他与材料准备团队一起加班加点,搜集、整理与学科评估有关的各种材料,统计各类数据,凝练本学科的特色。为求申报材料的精益求精,申报材料的文字阐述和凝练部分大都由他亲手撰写。其他老师所写的材料,他大都要亲手修改,以使其更完善。由于他不遗余力的辛苦付出,在第四轮评估中,新闻传播学科获得了“B-”评估结果,成为全校第四轮学科中仅有的5个上升学科之一。

获批博士点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几代人的梦想。为了获批新闻传播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7年开始,在樊亚平的具体负责之下,先后进行过三次艰苦的申报工作。每次申报中,他都全身心投入,从许多很具体的材料的准备,到学科方向的凝练,从一轮又一轮讨论的倡导、发起,到许多重要问题的决断,从不止一次写材料、写信,请求校领导支持,到联系、邀请国务院学位评议组相关专家及其他专家,他都尽心尽力,力求工作做到极致。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结出了硕果。2020年3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增列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几代人的梦想就此实现。

从刘树田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新闻教育工作者为兰大新闻传播教育事业播撒最早的火种开始,到如今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几代兰大新闻人不懈奋斗的结果。在申报博士点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学科负责人的樊亚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做出的贡献,更是为许多老师认可和称许。

樊亚平做人做事的这种严谨认真、心底无私、至公至诚,在他履行所担任的学术职务过程中同样有很充分的体现。从2014年开始,他先后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在履行这些职务过程中,他同样抱持着诚实无伪、至公至诚的态度,在诸多评奖、评审、学术评议等过程中,始终坚守着“至公至诚”的精神和信念,不徇私情,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彰显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

在疫情期间校园网推出的“治学大家谈”中,樊亚平曾应严校长之约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的人,成为一个至真至诚、至清至纯、至公至正的人。要成为一个对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工作心存敬畏的人。”这是他对年轻学子的希望和寄语,但其实正是他履职尽责、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追求,也是他对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

范长江在纪念邹韬奋的一篇文章中曾称邹韬奋为“忘我的人”。作为共产党员的樊亚平,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履行学科负责人等职务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及背后所蕴含的信念、追求,让人不由得想起范长江对邹韬奋的这句评价。

通知公告
  1. ·新闻与传播学院第9周(10月25-29日)线上课程信
  2.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年推荐生预报名二维
  3. ·新闻与传播学院概况
  4. ·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圆满结束
  5.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业跟踪调查实践团赴京
  6.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研讨会成
  7. ·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在兰州大学举办
  8.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
  9.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入营公告
  10. ·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昌吉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交流
图片新闻
  1. ·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圆满结束
  2.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业跟踪调查实践团赴京
  3.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研讨会成
  4. ·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在兰州大学举办
  5. ·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昌吉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交流
  6. ·新闻与传播学院走访慰问退休教职工
  7. ·建党百年华诞 中华大地万众欢腾 | 新闻与传播学
  8. ·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七一”表彰暨党史学习教育
  9. ·喜报:我校斩获2021年DMT数字营销人才春季认证高
  10. ·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党员参加榆中县兴隆路社区联
推荐内容
  1. ·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圆满结束
  2.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业跟踪调查实践团赴京
  3.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研讨会成
  4. ·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在兰州大学举办
  5. ·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昌吉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交流
  6. ·新闻与传播学院走访慰问退休教职工
  7. ·建党百年华诞 中华大地万众欢腾 | 新闻与传播学
  8. ·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七一”表彰暨党史学习教育
  9.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益广告大赛结果公示
  10. ·喜报:我校斩获2021年DMT数字营销人才春季认证高
最近更新
  1. ·新闻与传播学院第9周(10月25-29日)线上课程信
  2.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年推荐生预报名二维
  3. ·新闻与传播学院概况
  4. ·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圆满结束
  5.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业跟踪调查实践团赴京
  6.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研讨会成
  7. ·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在兰州大学举办
  8.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
  9.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入营公告
  10. ·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昌吉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交流
Copyright © 2009 - 2021 ldxw.org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思雨楼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