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应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闫岩在线开展了题为《媒介、灾难与死亡——大众媒体如何建构罹难者》的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晓程主持,部分本院师生、外校学者参加。
闫岩就为什么要谈论死亡、为什么要研究媒介呈现的死亡、大众媒体如何呈现罹难者、大众媒体如何呈现灾难以及为什么要更关注死亡叙事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人固有一死,公平且不可抗拒。面对必然到来的生物性终结,人类始终试图赋予其意义,这就是死亡的文化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之源头。”闫岩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有关死亡的介绍阐明了谈论死亡的意义,指出人们对于“死”的阐释总是指向于“生”,并由此说明媒介是解释死亡的一种图式。
在“大众媒体如何呈现罹难者”环节,闫岩展示了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摄影图片,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集与会人员的照片偏好信息,佐证“无辜者层级”理论,直观地说明了“他者”被选择时所具备的倾向,从而阐释了大众传媒选择报道人物的偏向性。
在分析大众媒体如何呈现灾难时,闫岩从作为数字的死亡、作为禁忌的死亡以及媒体在报导死亡时“不展现的展现”三个角度展开论述,阐明了媒体死亡报道的功能,并提出在关注死亡叙事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自身、理性思考并最终“免于合唱”(Act independently)。
主讲内容结束后,闫岩就提问与同学们展开互动。韩亮教授认为讲座所讨论的“死亡”是一个有现实意义和终极意义的命题,并赞美“这是穿行在哲学、人性、新闻、媒介的诗意的云讲座”。刘晓程副院长在总结本次讲座时建议同学们在思考认识的过程中向闫岩老师学习,找到自己的框架和逻辑。
“当我们在当下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新闻传播学的教育有什么意义时,其中的一个意义就在于这个学科正在越来越多地连接公众和社会,连接普通公众和一个更加宏大的想象。”讲座最后,闫岩提出,学习新闻传播的学生在将来成为“执笔人”时,不仅要深入现场采访,更要对报道对象在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上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对于新闻行业与社会才会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文/陈立伟)